藏語電視劇譯製臺前幕後——走進西藏電視臺譯製部

時間:2009-04-09 13:46   來源:中國西藏資訊中心

  編者按:在西藏,西藏衛視藏語頻道是最受藏族觀眾喜愛的頻道,所播出的藏語配音電視劇更是受到觀眾追捧。一直很好奇,這些劇目是通過怎樣的工作,走進千家萬戶的。近日,中國西藏資訊中心、西藏文化網的記者走進西藏電視臺譯製部,了解了藏語電視劇譯製工作的臺前幕後。

  選擇適合觀眾的片子

  

  演員正在配音。攝影:呂洋

  西藏電視臺譯製部有四個錄音棚,我們去的時候,有兩個棚在工作。一個正在錄製20集國産片《真情歲月》,另一個,則在錄製動畫片《大嘴巴嘟嘟》。

  譯製部主任、導演倫珠介紹説,一部20集的電視劇,一般要配1個到1個半月左右。電視劇片源全部由中央和其他省市的電視臺免費提供,每年時長1000小時。

  2008年,譯製部錄製了600小時的節目,而今年的任務是700小時,片源的選擇餘地並不大。再加上藏語頻道主要面向農牧區、城鎮,像炒股等比較前衛的一些題材,或大量使用網路語言的電視劇,離普通百姓的生活太遠,不適合翻譯。所以目前,主要選擇神話、歷史題材、或反映改革開放、勤勞致富等農村題材的劇目。

  翻譯貼近生活,符合原作

  選好片子之後就是翻譯。譯製部只有2名專職翻譯,翻譯工作有九成要靠社會力量。

  倫珠説,劇本翻譯不同於新聞翻譯,要有靈性,有激情。對於有意願從事劇本翻譯的人,譯製部會提供舊的劇本,請對方翻譯試試,再由審片員或老專家,根據翻譯的情況,決定是否適用。

  多年來,譯製部已經形成了比較固定的翻譯隊伍,翻譯之前,雙方會就故事背景、人物性格關係等方面進行溝通,便於翻譯塑造語言。有劇本的可以按劇本翻譯,但大多數是直接看片、根據情節發展翻譯,既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片中的邏輯關係,也更富有感情。

  倫珠舉例説,動畫片《貓和老鼠》,原片沒有對白,可以按照劇中場景二次創作,發揮餘地大,當年全國各地都在配方言版。藏語版在配音時,靈活運用了拉薩、康巴、那曲、日喀則等地的藏話,並借用了很多現實生活中的元素,比如拉薩的地名、街道名,聽上去很親切。節目播出後效果非常好,不光本地觀眾喜歡,還有很多國外藏胞購買了碟片。

  配音專業化運作

  

  錄音棚的工作忙碌而有序。攝影:呂洋

  看片、導演分角色、熟悉臺詞、配音……西藏電視臺的電視劇配音,像長春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一樣,遵循著專業的流程。

  配音過程主要是由導演監督,審片時,如果發現問題,比如名字、字幕錯了,或者翻譯沒錯,演員配音時太投入以致不夠準確了,等等,還要一一補錄。

  配音環節一共有22名工作人員,分三組展開工作。另外還有一個配音組,由西藏電視臺的主持人、播音員構成。

  倫珠説,譯製部的配音以拉薩語為主,要求演員必須能説好拉薩語。配音必須在限定時間內完成,臺詞、情緒都要到位。

  現在的配音隊伍中,50歲以上的有5、6位,30多歲的佔多數。20多歲的少,而且都是聘用制。工作時間長,待遇偏低,一定程度上會造成人才流失。這是譯製部面臨的一個問題。

  後期製作網路化管理,分工細緻

  譯製部的網路系統于2006年建成,其監控機房看起來並不起眼,卻是譯製工作網路化的核心。準備配音的節目首先要上傳到這裡,然後傳送到配音、後期、審片等等各個工作流程站點,所有的工序完成後,再轉為成品磁帶,供電視臺播出。如果某個環節有問題,也可以直接在這裡調取節目查看。

  

      配音,審片,校對,音樂,音效,字幕……通過這臺伺服器,各個環節的工作整合在一起,實現了網路資源共用。攝影:呂洋

  

  工作人員為電視劇重新配上藏文字幕。攝影:呂洋

  後期製作的分工很細緻。因為不是直接引進的節目,很多片子的背景音,不是以單獨的音軌表現出來的,需要剝離,或者自己重新做。片頭會翻譯成藏文後重新配,保證播出時全部是藏文字幕。有時,主題歌被會翻譯成藏語,配合音樂的節奏填詞,再請專業歌手重新演唱,整個節目就非常完整了。倫珠説,有四位資深的專業人員在做這方面工作,節目播出時,幾乎看不到後期製作的痕跡。

  譯製工作迅速發展

  各個工序走一圈下來,我們大致了解了譯製部工作的流程與環境。倫珠説,譯製部工區的面積,大約有2000平米。

  上世紀八十年代,西藏電視臺譯製部剛成立時,可是另一番景象:一個無線電廠的車間,被分成三部分,除了演播室、新聞播音室外,一個小間才是錄音棚,大約6平米。調音、導演、配音,都在一起。錄音棚下雨漏雨,而且不隔音,連空曠的聲音都擬不出來。配音演員10人,專業翻譯1人,外加2名技術人員。

  當時譯製量上沒有硬性規定,也沒有專門的藏語頻道,漢藏語混播,藏語節目每天播出2小時左右。電視劇很受歡迎,但每天只能放1、2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90年代。

  1999年10月1日,西藏電視臺藏語衛視開播,2002年9月在尼泊爾落地。2003年,從年初每天播出13小時,到10月每天播出18小時。2007年9月,藏語頻道實現了24小時全天播出。

  譯製部的工作量也水漲船高。2004年,譯製影視劇201小時,2005年300多小時,2006年到2009年,從400小時,增加到了700小時,每年增加100小時。

  節目廣受觀眾歡迎

  工作量的增大,一方面是緣于國家重視,投入越來越大,另一方面,觀眾的支援也非常重要。在西藏,配音演員們就是明星,到基層演出時,常常被觀眾圍住,要求籤名。

  同樣,藏語翻譯或字幕錯了,也會有觀眾指正。譯製部非常重視這些意見,確認錯誤就重新錄音或配字幕,既尊重觀眾,也提升了節目品質。

  藏語配音的電視劇不僅僅在西藏區內有影響,國外藏胞的來信、傳真也非常多。在尼泊爾、印度,有的觀眾形成了收視習慣,一些經營小生意的商販到點就收攤,回家看電視劇。《西遊記》、《濟公》這類片子更是被藏胞們頻繁點播。

  面對觀眾的支援與期盼,倫珠希望,譯製部在軟體上有進一步的提升,為廣大觀眾提供更精彩、豐富的電視劇節目。(呂洋 楊月雲)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