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變與不變:零排放的“天路”列車

時間:2009-04-02 11:18   來源:環球時報
  中國社科院藏族博士扎洛的原名叫扎西東主,藏語的意思是吉祥如意,這在西藏可能是成千上萬藏族孩子的名字,而他幾次進出西藏的經歷也是成千上萬藏族人曾有的經歷。

  這位出生在青海的藏族學者,回憶起當年進西藏調研的經歷時有些無奈:“以前進藏真是一種‘磨練’!”他第一次進藏是1995年5月,當時從北京到拉薩必須從成都轉機,飛機很少,票也難買,苦等了兩天他才在成都買到票。到了拉薩,時值5月,漫天塵土飛舞。“我記得當時坐在一輛破吉普車裏顛簸了3個小時,其實從貢噶機場到拉薩市不過就100公里左右的路,到賓館時我渾身上下全是土。”扎洛苦笑著説。

  扎洛第二次進藏是1996年,他發現從機場到拉薩的路重修了。“路修得很漂亮,我在車上欣賞著路兩旁的高原美景大約1個半小時就到了拉薩市。”1996年入藏,扎洛是要陪日本的攝影師到林芝去,“從拉薩到林芝全是沙石路,大約400公里。我們早上6點半出發,一行人坐著7輛越野車,用了12個半小時才到達目的地。據當地人講,要是客車和運貨車的話,要走近兩天的時間。”

  隨著時間的變化,這些年西藏的路越修越好,許多路都修到了村子邊,扎洛進藏調研的頻率也越來越高,行李也越帶越輕便。2008年,因為當地開山修了隧道,扎洛從貢嘎機場到拉薩市只用了40分鐘。近日,西藏墨脫公路將開工建設,這意味著唯一不通公路的西藏墨脫縣的人民將告別羊腸小道。“我要順著這些路,去我沒有去過的村莊。”扎洛説。

  50年前,西藏沒有一條公路。2008年,這裡基本實現了縣縣通公路。而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變化並沒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零排放的“天路”列車

  如今,像扎洛這樣的旅客進出西藏的首選,是乘坐青藏鐵路上安全快捷、設施先進的旅客列車。

  建設青藏鐵路是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願望。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投入運營兩年多來,青藏鐵路安全持續穩定,運輸暢通無阻,服務優質高效,環保全面達標。 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和安全運營,是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偉大壯舉,也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跡,標誌著我國高原鐵路技術創造了世界一流水準。青藏鐵路架起了“世界屋脊”通向世界的“金橋”,給青藏各族人民送來了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的福音。 這是西藏當雄縣藏族群眾在觀看火車駛過(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這是西藏當雄縣藏族群眾在觀看火車駛過(資料照片)。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投入運營兩年多來,青藏鐵路安全持續穩定,運輸暢通無阻,服務優質高效,環保全面達標。  新華社發

  從青藏鐵路通車到現在,王長元已經去過近70次拉薩。作為北京客運段京藏車隊的隊長,王長元和車隊的近500名工作人員常年奔波在從北京到拉薩的線路上。

  乘坐京藏列車的旅客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遊客、學生,還有朝聖者。每年到了農閒時節,許多藏傳佛教的信徒會從拉薩前往西寧,或者從西寧前往拉薩朝聖,青藏鐵路的開通大大方便了這些信徒。為了方便旅客,從運作的第一天起,進藏列車上就配備了藏文書寫的標誌牌,使用藏語進行廣播,所有的乘務員也都接受了藏語培訓,保證能夠與藏族旅客進行溝通和交流。

  從青藏鐵路建設一開始,這條“天路”就面臨著環保難題的挑戰。除了線路本身的施工、設計等方面的考慮之外,怎樣控制來往客流對高原生態環境的影響成了旅客列車正式運營之後的頭等大事。“進藏列車上沒有一張廢紙、一滴污水流落在格爾木到拉薩1180公里的路段上。”王長元倍感自豪。

  為了防止列車産生的各種垃圾對沿線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進藏列車從設計階段起,就貫徹了嚴格的環保標準,並在兩年多的運作中不斷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進和完善,在許多平常人難以想到的細節上,都採取了獨特的手段。

  王長元介紹説,所有進出西藏的旅客列車車廂均採用了集水和集便裝置,污物箱的容積可以滿足連續運作42小時無須排放的要求;而污水箱可連續運作18小時無須排放。與之相配套,在幾個經停大站使用真空吸污車進行集中排污。

  如果你乘坐進藏列車,在到達格爾木站停靠的時候,就能看到真空吸污車在站臺上作業。格爾木站是全路最大的吸污中間站,配備了價值400萬元的15輛真空吸污車,分成兩組輪流對進出藏旅客列車進行吸污作業。

  王長元提到了列車上兩項不為人知的改進。其一是餐車的操作間的改造,在列車開始運作之後,車組發現餐車的排水系統有可能被米粒、菜葉等廚余雜物堵塞,就會同檢修人員對餐車進行了改造,防止污水外溢到車廂外,灑落在青藏鐵路沿線。而旅客在進入高原路段之後,極易由於高原反應而産生嘔吐現象,洗臉池成了“重災區”,有關部門也對列車的洗臉池進行了防堵塞改造。

  列車上安裝了專用的生活垃圾壓縮機來處理廢棄物,保證沿途不受污染。乘務員將車廂內的垃圾收集之後,經過壓縮機處理裝袋,然後在指定的車站卸載。同時,列車的車窗也經過專門的設計,在保證空氣流通的同時,能夠有效防止垃圾被遺棄到車外。

  “你想往窗外扔啤酒瓶都不可能,”王長元説,“如果你不相信,可以親自坐一趟從北京西開往拉薩的T27次列車,從窗口往外看一看,線路兩邊一個塑膠袋都沒有。天空是絕對的藍,遠處是雪山,上面是藍天。雲彩就像在眼前飄動一樣,看線路,看雪山,看藍天就可以知道青藏鐵路環保工作的成功。”

  記者了解到,國家已為西藏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投入了大量資金,其中青藏鐵路沿線治理就投入環保資金15.4億元。

  西藏環保:從盲目到科學

      “在過去的20年裏,世界上還有哪個地方可以把40%的面積劃出用作自然保護?要扭轉一個瀕危物種的不斷減少又談何容易?然而勤勞的西藏人做到了。他們幾乎保全了所有的物種——從雪豹、野牦牛、藏羚羊到麋鹿,還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地球上最神秘和罕見的動物。”

  美國前總統卡特在為《走進西藏》一書所寫的序言中的這段話,反映出了有識之士對西藏生態保護事業成果的認可。

  “西藏和平解放至今的半個多世紀以來,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並且在中央財政大力支援下走上科學化發展軌道,”西藏自治區環保局局長張永澤説,“目前,西藏的環境品質繼續保持在良好狀態。”

  據介紹,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西藏共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45個,其中國家級9個、自治區級11個、地縣級25個,保護區面積達到41.26萬平方公里,佔全區國土面積的34.38%,居全國之首。

  資料圖片:這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城市天然濕地——西藏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8年8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拉巴次仁 攝

   資料圖片:這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城市天然濕地——西藏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8年8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拉巴次仁 攝

  西藏擁有的125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9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在已建的自然保護區中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如國際動物研究界認為早已絕種的西藏馬鹿,20世紀90年代在這裡被重新發現,並且種群不斷擴大;藏羚羊種群數也逐年增加,目前已達到15萬隻左右。

  同時,西藏在長江上游的江達縣、貢覺縣、芒康縣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全面禁止採伐並進行人工造林。通過對西藏天然林資源的有效保護和植樹造林,西藏的森林覆蓋率不斷增加,從20世紀50年代的不足1%,上升到目前的11.31%,對生態環境改善起到了積極作用。

  為使自然條件較惡劣的全國五大牧場之一的西藏高原,在形成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秀麗景色的同時提高百姓生活水準,西藏推行了“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加強退化草地綜合治理,實施草地改良、保護、圍欄封育、草地“三滅”(滅鼠、滅蟲、滅毒草)、劃區輪牧,以及草地施肥、灌水、補播等措施,從根本上遏制草地退化;在具備條件的地方,發展標準化飼草基地,促進傳統畜牧業向科學飼養業轉變,爭取農牧民增收與草原生態恢復的雙贏。

  不久前,西藏自治區還組織專家編制了《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同時,嚴格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強化污染防治工作,加強輻射環境管理,深入開展環境法制建設、環境宣傳教育、環境監測與科研等工作。

  據了解,從2008年至2030年,國家將陸續投入200多億元資金,通過保護與建設藏北高原和藏西山地以草甸、草原和荒漠生態系統為主體的屏障區,藏南和喜馬拉雅中段以灌叢、草原生態系統為主體的屏障區,藏東南和藏東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體的屏障區等三個生態安全屏障區,構建西藏高原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記者/吳小軍 王茜 吳晶 賈立君 胡星 王豫剛 實習記者/李夢)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