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主改革50年:呵護雪域高原的碧水藍天

時間:2009-03-16 15:29   來源:人民日報

  ■西藏“十一五”規劃中,生態環保建設項目23個,投資達64.2億元

  ■自然保護區達41.26萬平方公里,啟動第一批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執行率達到90%,重點項目高達100%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譽,是世界上獨特的生態環境地域單元,被人稱為“江河源”和“生態源”。民主改革50年來,西藏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始終高度重視生態與環境保護工作,努力呵護著雪域高原的碧水藍天。

 

 


  資料圖片:從空中拍攝的西藏山南地區雪山(1月17日攝)。西藏自治區是青藏高原的主體,地勢高峻,地理特殊,野生動物資源、水資源和礦産資源豐富,擁有碧水藍天和廣袤的草原。 西藏民主改革50年來,西藏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作為西藏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同步推進,取得了重大成就。如今的西藏,山川秀美,河流清澈,動物多樣,植物繁茂,成為世界天然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新華社記者 陳建力 攝

 

  環境保護的不竭動力

  “在2007年國務院批准的180個西藏‘十一五’規劃項目中,僅生態環保建設項目就佔23個,投資達到64.2億元。同時國家還將投入100多億元資金構築西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根據規劃,這一項目涉及2006年至2030年期間,包括天然草地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及保護區建設、人工種草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共3大類14項工程。這一切將化作西藏各族人民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的不竭動力。”西藏自治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莊勁松告訴記者。

  舊西藏長期處於封建農奴制的統治之下,生産力發展水準極其低下,基本處於被動適應自然條件和對自然資源的單向索取狀態,人們根本談不上對西藏生態環境客觀規律的認識,也談不上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民主改革5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西藏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2006年3月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參加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西藏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貫徹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關係,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保護力度,著力實施西藏高原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和建設工程,切實保護好雪域高原這片碧水藍天。”

  區委宣傳部工作人員扎頓告訴記者:為了揭開青藏高原的奧秘,促進西藏的社會進步與發展,西藏和平解放之初,中國科學院西藏綜合考察隊對西藏的土地、森林、草場、水利和礦産資源進行考察和評價,提出了科學開發利用的意見,從而開啟了科學認識、利用和保護西藏生態環境的進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以後,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伴隨著人民民主政權各方面工作的開展納入議事日程,得到組織上的保證。改革開放以後,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隨著西藏現代化的發展日益受到重視,西藏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事業在法制化的軌道上不斷得到發展。

  生態安全的保護網

  “提起西藏的環境保護,不能不提起拉魯濕地。”自治區旅遊局長巴珠介紹説。位於西藏城區的拉魯濕地,是一塊總面積12.2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6.6平方公里的城市濕地,佔拉薩市區建成面積的11.5%,是拉薩名副其實的“肺”和“腎”,更是拉薩的自然名片。


 

        資料圖片:熱地題詞: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堅攝

  20多年前,因為一些歷史原因,拉魯濕地被佔用。1998年,自治區政府認識到了城市濕地在環境方面的重要性,決定對拉魯濕地進行環境恢復。但是佔用濕地的群眾對此抵觸很大。西藏環保部門頂著巨大壓力,做了大量工作,最終得到了群眾的理解。1999年,拉魯濕地成為省級自然保護區,並於2005年正式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民主改革50年來,全區共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45個(其中,國家級9個、自治區級11個、地縣級25個),保護區面積達到41.26萬平方公里,佔全區國土面積的34.38%,居全國之首,西藏擁有的125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9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在已建的自然保護區中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西藏保存著中國最大的原始森林,面積達1389.61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達20.91億立方米。為使這些珍貴的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西藏自治區完成了國家重點公益林和其他公益林的界定,啟動了第一批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定了《西藏自治區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辦法(暫行)》。截至2007年底,到位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金46874多萬元,對全區7地(市)59個縣(市、區)的3266.82萬畝國家重點公益林進行了長年管護。如今,西藏的森林覆蓋率從20世紀50年代的不足1%,上升到目前的11.31%。

  自治區主席向巴平措説,截至目前,西藏從未發生過環境污染事故,也沒有酸雨現象,基本保持了較為自然的原生狀態,仍是世界上環境品質最好的地區之一。國家投資近20億元實施的“一江兩河”中部流域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使項目區人工植被面積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由於人工植被增加,西藏的風沙天氣明顯減少,與30年前相比,拉薩減少了32天,日喀則減少了34天,澤當減少了32天。

  山更青了,水更綠了,天更藍了,一些珍稀動物又回來了。陪同記者採訪的邊巴次仁説:如果你到了阿裏,一定會有不斷的驚喜。狂奔的野驢、擦過車窗的黃羊、桀驁不馴的野馬、孤獨的禿鷲、狡黠的狐狸、飛奔的野兔都會與你“親密接觸”。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記者乘坐的中巴行駛在拉孜至拉薩的柏油馬路上,道路被兩旁密密的紅柳擁抱著,河邊的野鴨、黑頸鶴、鴛鴦等野生鳥類歡快地嬉戲。翻過5560米的卡諾拉冰川山口,遠遠看去,前邊有一湖,當地人稱作“神湖”。湖面一望無際,湖水清澈湛藍,各種野生鳥類在覓食追逐。

 

 

資料圖片:2008年11月26日,一群候鳥在拉薩河濕地飛舞。新華社記者 格桑達瓦攝

 

  50年來,在解決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矛盾方面,西藏嚴格落實“環保第一審批權”,始終把保護雪域高原的生態環境放在重要位置。如今,西藏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執行率達到90%,重點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執行率更是高達100%。與此同時,政府禁止發展重污染、高耗能工業,積極開展企業污染治理。“十五”期間,西藏共關閉了水泥生産線9條、小鋼鐵廠5家、小造紙廠4家。截至2007年,西藏共投入8000多萬元用於污染防治,實現了污染企業的治理標準。

  為積極引導經濟可持續發展,自治區適時開發“可再生能源與建築節能應用研究及技術示範”、“農牧區薪柴替代能源研究示範”等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2007年,在全區12個縣建設農村沼氣1.3萬座,沼氣池産氣率基本達到100%,使7萬多名農牧民用上了清潔的沼氣能源。全區累計推廣太陽灶10萬餘臺,建設被動式太陽房、陽光溫室、太陽能熱水器12萬平方米,擁有近400座太陽能光伏電站。全區光電設施總裝機容量約9000千瓦,佔全區總裝機容量的2%。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碧水藍天風光無限——西藏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蘇銀成 張帆 汪志球)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