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丹增:紀念日的設立是西藏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時間:2009-04-01 13:43   來源:中國西藏網
  3月29日,記者來到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採訪了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原副總幹事、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編審大丹增。

  

 大丹增

  雖是週日,大丹增仍然在堆滿書籍的辦公室裏為藏族傳統文化忙碌著。已過花甲之年的他總是面帶微笑,時不時地推一下那副深色眼鏡,和記者聊著50年前的民主改革給西藏人民群眾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變化。

  提起剛剛過去的“328” 西藏百萬農奴解放日,大丹增説,1959年西藏進行了民主改革,徹底推翻了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使古老的西藏開始走上文明、進步和現代化的道路。“西藏百萬農奴解放日的設立,是西藏人民政治生活當中的一件大事。對於我們牢記這一天在西藏發生的歷史性巨變,教育我們的後代要珍惜現在西藏的發展和今天的幸福生活,鼓舞西藏人民永遠跟著共産黨走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重要意義。”

  振興民族靠人的覺悟和素質的提高,三大領主卻剝奪我們受教育的權利

  大丹增出生在拉薩,曾經做過煤礦工人,1972年起先後在西藏人民出版社、西藏自治區文聯、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等單位工作。

  聊起50年來黨和國家在西藏人才培養方面的重大舉措,大丹增很感慨:“振興民族首先要靠人的覺悟和素質的提高。西藏曆史上長期處於封建農奴制統治,三大領主對人民群眾實行了殘酷的壓迫和剝削,剝奪了我們受教育的權利。再加上統治集團的其他種種手段,農奴主階層從精神上控制了人們的思想。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後,徹底結束了封建農奴制的統治,黨和政府大力加強了西藏的教育事業,十分重視培養藏族幹部和人才,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接受教育的願望。”

  

資料圖片:阿裏地區孔繁森小學的學生們正在上語音課。(青陽多旦)圖片來源:西藏日報

  説到這裡,一個短暫的停頓將這位藏族學者的思緒帶回到自己的少年時代:“當時是1959年,我也剛步入小學的大門,那時我已經12歲了。我記得當時我們上小學一年級班裏很多學生是超齡生,等小學畢業後,多半學生都參加了工作,因為年齡太大不能再上中學了,就參加了工作。這也反映了當時西藏教育落後的狀況和歷史造成的問題。”

  

資料圖片:2008年12月16日,幾名西藏大學學生從新校區大門前走過。新華社記者 格桑達瓦 攝

  説起民主改革後西藏教育事業發展的巨大成就,大丹增又興奮起來。他向記者介紹,西藏現在從小學到大學都是現代化教育體系,培養了各方面的人才。西藏不僅有了本民族的大批黨政工作人才,還有高級工程師、教授、博士、軍官、文學藝術家。現在西藏每年僅大中專畢業生就達上萬名。

  黨和政府投入空前的人力、物力搶救藏族優秀傳統文化

  作為一位藏族學者,大丹增的主要工作就是搶救和保護西藏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在這間堆滿書籍的辦公室裏,他一邊和記者聊天,一邊拿起身邊的書籍向記者介紹,這其中有已經出版的書籍,還有他最近正在整理的一本民間故事、傳説、神話集,厚厚的書上到處都標注著要改動的地方,讓人看得出他為藏族傳統文化花費了不少的心血。

  

將要面世的西藏自治區民間故事集

  當記者問起西藏這50年來的文化生活時,大丹增語重心長地説:“50年來西藏人民的文化生活有了顯著的改善和提高。我曾經也在西藏文化部門工作過,我所經歷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建立了文化部門和組織,填補了許多領域的空白。59年到文化大革民命前的幾年中有了基礎,但變化不是很大,後期才成立了西藏出版社、新華書店和印刷廠,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二是,我值得一提的是,我曾經在煤礦當過工人,那時很苦的,到了最後逐步提拔成了一名幹事,後來在西藏文藝工作。”

  起步之難給大丹增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當時出一期刊物特別難,用藏語寫稿的人很少,我們沒辦法就去學校,在學校我們把老師講給學生的詩歌、故事都蒐集整理好了回來就登在刊物上,當時,大家都非常高興能看到雜誌上有這麼多富有自己民族生活氣息,地方特色濃厚,喜聞樂見的民族文化。”

  

資料圖片:2008年9月27日,一名唐卡藝人在拉薩一家唐卡繪畫室內畫唐卡。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50年來黨和政府的關心和幫助下,搶救了大量藏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大丹增介紹,59年後成立了藏戲團,不斷培養藏戲表演人才;在西藏大學設立藝術系,專門培養藏族傳統歌舞囊馬、堆諧、卡魯等;在唐卡畫方面也培養了不少人才;在上世紀80年代西藏文化部門牽頭搞十大藝術整合,搶救整理了大量傳統藝術作品和民間文學,“其規模很大,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是空前的。”

  在一張白紙上描繪現代化藍圖,西藏社會展現出嶄新風貌

  作為經歷過新舊西藏兩個時代的老人,大丹增對民主改革前後拉薩城市風貌的改變深有感觸。大丹增説,1959年前,當時的城市規模很小,居民生活條件很差,沒有電,飲用水很不衛生。那時候每家院子裏都有水井,水井和廁所的距離不到20米,可想而知,當時衛生的情況有多不好。還有群眾住房簡陋,到處是要飯的乞丐,甚至有乞丐村。那時候拉薩河邊有很多林卡,都是地方政府和貴族的,大概是三、四十年代大部分都成了貴族的豪宅和享樂消遣的地方。現在拉薩的步行街過去叫人民路,是從大昭寺前經黨委政府東門至龍王潭。到了1965年後在這條街上修建了百貨大樓、新華書店等現代化建築,西藏人民第一次看到了自己家鄉的變化。

  

農奴制度下流落街頭、乞討求生的婦女兒童。(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提起這些發展,大丹增十分自豪:“現在拉薩市區比1959年前擴大了十幾倍,總人口超過50萬。城市功能齊全,市容市貌乾淨整潔,街上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真可以説是人間奇跡。”大丹增介紹,不管是城市的發展速度、規模及品質等各方面,拉薩都發生了很了不起的變化,“我也接觸過許多來西藏參觀訪問的各界人士、官員,到過拉薩的人都覺得變化非常大、非常快。西藏的變化給他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大丹增深知這一變化的緣由:“50年來,黨和政府十分關心西藏的建設和發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中央高度重視,給予了大力的支援。還有許多省市支援西藏,可以説是在一張白紙上開始描繪現代化的藍圖,從而使西藏社會展現出嶄新的風貌。另外,在西藏成功實踐了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了各級人民民主政權機構,有力保證了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深入人心,我認為這是西藏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根本原因。”

  撫今追昔,站在西藏民主改革50週年的新起點上,這位藏族學者深情地説:“西藏百萬農奴解放日的設立,在西藏發展史上樹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標誌著西藏人權事業取得的偉大勝利。我深信他將永遠激勵我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堅定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以民主改革50週年為新的起點,不斷開創西藏工作新的局面,奪取新的勝利。 (記者桑吉卓瑪)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