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主改革五十年來西藏教科文衛事業發展紀實

時間:2009-04-17 16:53   來源:光明日報

  從無到有 從有到強 從強到好——民主改革五十年來西藏教科文衛事業發展紀實

  日前,教育部傳來消息,西藏大學正式進入全國“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而預計在2009年下半年,持續7年的西藏三大重點文物(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保護工程將接近尾聲。在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政府主席向巴平措説,2008年西藏投向教科文衛事業的資金達到了80億元。

資料圖片:2月23日晚,夜色中的布達拉宮格外迷人。新華社記者 任曉剛 攝

   民主改革50年來,西藏教科文衛事業歷經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從強到好,逐步走向繁榮與健康。在這過程中,廣大農牧民群眾共用著發展成果,化解了難題,得到了實惠。

  “牦牛精神,羚羊速度”:

  教育之林紮根“世界屋脊”

  9歲的中扎西加措是拉孜縣完小三年級的學生,從上學開始他就免費在學校就讀,而且除學習漢語外,還學習藏語文和英文,他與記者見面時説到一個英文單詞——“book”(書)。

資料圖片:3月26日,昌都地區實驗小學學生嘎松曲西(中)與同學們一起念課文。新華社記者 何俊昌 攝

  和他一樣,西藏有近27萬名農牧民學生走進了課堂。這得益於自1985年開始,西藏在義務教育階段對農牧民子女實行的“三包”(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政策。而在民主改革前,西藏沒有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學校,佔人口95%的農奴和奴隸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在艱苦的自然環境下,西藏教育工作者發揚“牦牛精神”,50年的時間,實現了教育發展的“羚羊速度”。

  “現在,西藏已經形成了幼兒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等具有西藏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的現代教育體系。”向巴平措介紹説。

  “西藏現有高校6所,中學117所,中等職業學校7所,小學884所,各類學校在校生54.7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入學率分別達到98.2%和90.7%。”

 

資料圖片:2008年12月16日,幾名西藏大學學生從新校區大門前走過。新華社記者 格桑達瓦 攝

  同時,他透露2009年西藏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年公用經費標準提高到小學生均300元、初中生均 500 元。

  “據不完全統計,1978年至2007年,國家對西藏教育累計投入達220多億元。”西藏教育廳巡視員多吉才旺説。

  大投入意味著大變化。拉薩市教體局副局長普布卓嘎介紹説,在拉薩,很多藏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普遍運用多媒體課件,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已經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藏語文教育教學領域得到普及。

  2007年,全國教育援藏工作會議確定內地18個省市對口支援西藏七地市教育事業發展,同時,35所內地高校對口支援西藏6所高校。“目前,援助項目正在落實,西藏的教育面貌將會發生更大的改變。”多吉才旺説。

  因為母親是醫生,中扎西加措長大了也想“子承母業”。他的路還長,但是佈滿了希望。

  “燒水做飯,就著太陽”:

  科技之光普照青藏大地

  70歲的拉孜縣拉孜鎮其美卓嘎阿媽説她以前覺得太陽很神奇,因為在西藏,太陽照射的地方暖洋洋,背陰處卻涼颼颼的(據測定,西藏陽光下的溫度可達100攝氏度以上,背陰處則只有20攝氏度)。現在,她更加相信太陽有“魔力”了,因為太陽可以“直接”用來燒水做飯了。

資料圖片:2007年12月11日,西藏江孜縣達孜鄉農民邊巴(右)正在用太陽灶燒水。 新華社記者 索朗羅布 攝

  這是因為西藏近年開始實施“金太陽”工程,力爭在3年到5年時間,全方位打造太陽能科研平臺,旨在推動西藏太陽能産業發展,培養西藏陽光經濟。

  陽光是西藏的“特産”,拉薩被譽為“日光城”。在拉薩,每年的平均日照時間長達3000多小時,比同緯度的四川盆地多50%。西藏自治區科技廳副廳長陳新強介紹説,在西藏,一台1.6平方米的太陽灶,一年使用280天、每天使用6小時産生的熱量,相當於2.14噸薪柴燃燒所釋放的熱量,這意味著近800平方米的草原免遭破壞。

  “截至去年,西藏各類太陽能光伏發電設施容量超過9兆瓦,推廣太陽能熱水器40萬平方米,太陽灶25萬台,太陽能暖房、溫室、牛羊暖圈等300萬平方米。”他説。

資料圖片:西藏那曲縣古露鎮牧民在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2006年8月攝)。新華社記者 索朗羅布 攝

  這在以前不可想像。“舊西藏沒有一家現代科研機構,即使天文曆算這樣的應用技術,也被罩上一層神秘的宗教外衣。”向巴平措説。“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現在西藏已建立40所各類科研機構,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超過4萬人”。

  據陳新強介紹,2008年西藏專利申請達311件,專利授權82件,分別比2007年增長3倍和21%。並且,2008年西藏獲得國家973計劃前期研究項目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

  向農牧區傾斜是西藏科技工作的關鍵。向巴平措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透露,2009年西藏安排科技資金1.08億元,其中用於農牧業科技的資金不低於5000萬元。

  在不久的未來,其美卓嘎阿媽的身邊將會有更多的“神奇”。

  “面朝西藏,格桑花開”:

  文化之花綻放“如意高地”

  21歲的貢曲是拉孜農民藝術團的“堆諧”(在後藏流行的集歌、舞、樂為一體的民間舞蹈)演員,已經到過成都、廣州和北京等地演出,每年能給家裏帶來4000元的收入。演出淡季時,她就在家種青稞、做糌粑。

資料圖片:在北京參加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開幕式演出的西藏日喀則地區拉孜縣的90位農牧民在排練後藏民間舞蹈“堆諧”(2006年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唐召明 攝

  覺得天安門很大、長城很高的貢曲是西藏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的受益者。“50年前,西藏的文化處於封閉和萎縮狀態,文化藝術只供少數上層僧侶和達官貴人消遣,與老百姓無關。”西藏文化廳社會文化處副處長尼瑪説。“民主改革為西藏文化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如作家馬麗華的首部長篇小説書名所示,從文化的角度看西藏,這裡正是一片“如意高地”。也如另外一位評論家所説:“面朝西藏,格桑花開,這是自然之花,也是藝術之花、文化之花。”

  據尼瑪介紹,截至目前,西藏已經有60項非物質文化遺産被列入國家保護名錄;已經形成了10個專業文藝團體、19支縣級民間藝術團、160個基層業餘文藝演出隊的文藝表演隊伍;已經派出了360多個演出團體,近4000人(次),訪問了50余個國家和地區……

資料圖片:2008年4月8日,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演員在排練藏戲《吉祥奧運》。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的藏戲,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被譽為“西藏文化的名片”。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改善基層文化設施建設、保障群眾文化權益,是西藏文化工作的一個方向。尼瑪説:“西藏正在構建以各地(市)群眾藝術館為龍頭,以縣綜合文化活動中心為紐帶,以鄉文化站、村文化室為基礎的基層文化網路格局。”根據規劃,到2010年,西藏將全面實現“縣有文化活動中心、鄉有文化站”的目標,並至少建成2000家“農家書屋”;到2012年,所有建制村都將成立文化活動室。

  另外,“昌都康巴藝術節、那曲恰青賽馬會、日喀則珠峰藝術節、拉薩雪頓節等民族傳統文化節日每年都如期舉行,豐富各族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尼瑪説。

  向巴平措透露,2009年政府將積極扶持民間職業演出團體和農村業餘劇團,促進民營文化企業健康發展。

  這可能就意味著貢曲將有更多的演出機會,能給家裏帶來更多的收入。

  “看病優惠,接生免費”:

  衛生之風吹拂雪域高原

  西藏人民醫院婦産科護士陳紅最近十分忙碌,因為拉薩周邊農村婦女要分娩,就來她這裡住院,醫院免費為她們接生。

  能夠從醫,陳紅要感謝民主改革。因為舊西藏只有三所官辦藏醫機構和少量私人診所,從業人員不足百人。不像現在,西藏有各級各類衛生機構1300多個,衛生技術人員近萬名。

 

資料圖片:2007年4月9日,西藏拉薩市達孜縣人民醫院婦産科的醫生在給達孜縣唐嘎鄉農民産婦卓嘎的兒子做檢查。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

   陳紅很熱愛她的工作,因為她喜歡親手迎接新生寶寶的降臨,而且她覺得自己的勞累很有意義。據向巴平措介紹,民主改革前,西藏孕婦死亡率為50%。,現在已經下降到了2.5%。;嬰兒死亡率也由430%。下降到了6.6%。。

  下降幅度如此之大,是因為西藏建立了以綠色通道為主的急救和住院分娩救護體系。據西藏衛生廳副廳長代欣言介紹,農牧民孕産婦到各級醫療機構住院分娩,所有費用全部由政府負責,並且一次性獎勵孕産婦30元,獎勵護送者20元。

  另外,自和平解放後,國家對西藏農牧民一直實行特殊的免費醫療政策。代欣言説,免費醫療標準先後提高了7次,免費醫療經費從1993年的每人平均5.5元,提高到了2008年的每人平均140元。

  “西藏衛生事業正處在新的大發展時期。以拉薩為中心輻射全區城鄉的醫療衛生網已基本建立,整體服務功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健康水準顯著提高,每人平均壽命從和平解放初期的35.5歲提高到了現在的67歲。”代欣言説。

  更可喜的是,人們的衛生觀念正在悄然樹立。在拉孜縣拉孜鎮拉孜村村民普達瓦家墻壁上張貼著衛生知識宣傳畫,上邊有“生水裏面病菌多,必須燒開才能喝”、“外出歸來要洗手,細菌病毒全沖走”等衛生警語。普達瓦説,這些內容都是為了身體健康,應該做到。

  “在景區景點,是否有配套的旅遊環保廁所,已經成為星級旅遊景區評定的依據之一。”西藏旅遊局副局長扎諾説。

  據他介紹,現在拉薩有公廁近200座,覆蓋到了拉薩市各主要街道和旅遊景點。2008年在西藏旅遊東西兩大環線上,已經建成了30座旅遊環保廁所,在珠峰旅遊景區建成了移動式旅遊環保廁所,並計劃今年在主要旅遊廊道和南北兩大旅遊環線上建成30余個環保廁所。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向巴平措要求繼續“做好婦幼保健和優生優育服務,將農牧區優生優育補助標準由年每人平均6元提高到12元,最大限度地降低孕産婦、嬰幼兒死亡率和出生缺陷率”。

  看來,陳紅將要“引領”更多的新生命來到人間。(王國平 羅旭)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