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次仁師傅接受中央臺記者的採訪
尼瑪次仁師傅講述自己的經歷
尼瑪次仁師傅與記者共同翻看照片
再過十二天,西藏自治區將迎來一個特殊的紀念日,從五十年前的這一天起,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從封建農奴制度下解放出來,走向自由,走向新生,開始融入現代社會。
舊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是建立在農奴主對生産資料和農奴人身絕對佔有基礎之上的。 官家、貴族和寺院上層僧侶等農奴主不僅佔有西藏的全部生産資料,還把農奴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産,隨意買賣、轉讓、贈送、抵債和交換。一首流傳于舊西藏的民謠中唱道:“即使雪山變成酥油,也是被領主佔有;就是河水變成牛奶,我們也喝不上一口。生命雖由父母所生,身體卻為官家佔有”,這是1959年前西藏廣大農奴悲慘命運的真實寫照。
1959年3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發佈國務院令,拉開了一場舉世矚目波瀾壯闊的社會大變革。這場變革,徹底摧毀了“三大領主”統治勢力和封建農奴社會的經濟基礎,廢除了“三大領主”對廣大農牧民的人身奴役與經濟剝削,百萬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和生存權、發展權,勞動人民成為西藏的主人。
五十年時光匆匆而過,今天的西藏,隨著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步伐,經濟快速發展,文化日益繁榮,社會祥和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
早春二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組織二十名記者,奔赴雪域高原,此行,我們把目光投向那些工作、生活在西藏的普通人,我們走進他們的生活,走進他們的記憶,走進他們的過去與現在。我們記錄著一個個普通西藏人的真實生活:他是孤兒出生的西藏學者,他是青稞酒釀家世家的傳人,他是一個正走向小康的藏族農民,他是一個日日與佛相伴的僧人,他是一個在西藏默默工作五十多年的幹部,他是藏族自己的歌手,他是一個駐守在高原的軍人,他們,象遍開高原的格桑花,普普通通,卻也象格桑花一樣用自己平凡的生命之花裝點著高原,使這世界之巔的雪域高原變得更加富有生機和魅力。
讓我們走進西藏,感受一個真實的西藏。
尼瑪次仁師傅的心願
大昭寺是位於西藏拉薩市中心的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這座始建於七世紀吐蕃王朝鼎盛時期的寺院,現在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從大唐長安帶去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是藏傳佛教各教派共尊的神聖寺院。藏族人民有“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之説。
一千多年來,大昭寺前終日香火繚繞,信徒們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長頭的深深印痕。萬盞酥油燈長明,記錄著朝聖者永不止息的足跡,也留下了歲月的永恒。一千多年的歷史,一千多年的香火,延續了一個流傳了一千多年的故事。
這位用流利英語向遊客講述大昭寺歷史的僧人叫尼瑪次仁,在大昭寺他很受人尊重。絳紅色的咖裟,黃色稍黑的皮膚,瘦削精幹的身板兒……已經43歲的尼瑪次仁師傅在僧人中顯得有些與眾不同。形象精煉的語言、週密獨到的見解,加上情不自禁的手勢,給他言簡意賅的講解增添了色彩。獨具個性的講解滲透著他對大昭寺、對藏傳佛教的殷殷鍾情,也讓信教群眾和五湖四海的賓客在他深邃和富含哲理的解説中了解到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尼瑪次仁:“我85年出家,漢語還可以,為更好為國外遊客服務,開始學英語……”
尼瑪次仁的老家林周縣和拉薩市僅一山之隔。1985年,這位普通的農民子弟懷揣夢想來到拉薩大昭寺,成了一名虔誠的僧人。
尼瑪次仁告訴記者:“為了跟上改革開放,更好的服務遊客,國內來的要講漢語,國外來的講英語。我在外邊培訓了一年,後來,非常幸運的是,用佛教講就是加值力,我們去內地(交流),去了好多地方,在北京見到班禪大師,這個照片就是大師給我摸頂……”
1989年,尼瑪次仁考入北京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獲得了一生中最珍貴的學習機會。尼瑪次仁:“當時,佛學院要求很高,要求必須是活佛才能去學,到第三期開始辦一個活佛班、一個僧人班。我想去學習……”
造詣高深的老師、安靜的學習環境,唸經、辯經、打坐、修行,一年的學習進修和與各地高僧的交流使尼瑪次仁師傅在佛學理論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畢業後,他回到了大昭寺。
站在大昭寺的院子裏,午後的陽光照在尼瑪次仁絳紅色的袈裟上,那雙神采飛揚的眼睛和那抑揚頓挫的語調,不由得吸引著朝聖者和遊客們用心感悟大昭寺的發展變化歷程。
尼瑪次仁説:“解放以後的第一次大維修是91年到94年用了3年半的時間,國家撥專款。2000年順利列入世界遺産,成為全人類的文化遺産。後來隨著大昭寺的保護完善,國家旅遊局又列為國家4A級旅遊景點,今年,09年又列入西藏十大工程,古建築保護工程,國家還要投入更多的資金保護維修。”
大昭寺的變化只不過是西藏寺廟變化的一個縮影。近20年來,國家6億多元的專款投資讓西藏1700多座寺廟修繕一新、香火連連;“十一五”期間,國家即將投入的5.7億投資,將使西藏的古老文物得以傳承,同時也讓宗教信徒們在心靈的樂園裏自由地呼吸。
尼瑪次仁説:“你聽到的不一定是真的東西,百聞不如一見,現在政策很好,你親自到拉薩來看看,情況是非常明瞭的。從我的感覺國家政府很重視,陸陸續續進行投資維修等等,現在大昭寺和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很多文化遺産等都非常重視。對我們信教群眾和宗教人士來説是非常自豪和感到高興的事情。”
幾乎每一個到拉薩來的信徒、遊客和對西藏文化感興趣的專家學者都會到大昭寺來。尼瑪次仁和大昭寺的100多名僧人每天都在用真誠的微笑迎來送往。
儘管有著“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拉薩市佛協副會長”等許多頭銜,但尼瑪次仁還是最願意聽別人稱他為師傅。因為,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在保護和管理好大昭寺的同時,把西藏的宗教文化和先祖文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傳揚下去……
尼瑪次仁:“因為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這麼好的遺産,我們自豪的同時,介紹給熱愛和想了解這個文化的人,這也是功德。最後我們的目的是讓社會和諧,世界和平,我還是要努力的,努力成為一個(文化傳播)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