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文化教育-五洲同慶中國春2009-外國人過春節
 
韓國春節有何習俗?
 
 
  來源: 北京青年報      日期: 2009-01-20 11:11

    大年初一的早晨,已經結婚的人要穿傳統的韓服。一些來家裏祭祀祖先的爺爺們,頭上還要帶上高高的紗帽

  在韓國,春節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儘管現在很多韓國人都已經不記得為什麼要過春節,但節日的氣氛還是很濃。

  我們家是一個很傳統的家庭,父母退休後回到鄉村和我的奶奶住在一起。春節的前一天,也就是中國的除夕,家裏的女人們會把第二天過年的東西準備好。春節第一天,也就是中國的大年初一,我們韓國要在家裏祭祀祖先。

  大年初一的早晨,家人都很早起來,梳洗打扮,換上新裝。已經結婚的人要穿傳統的韓服。一些來家裏祭祀祖先的爺爺們,不但穿韓服,頭上還要帶上高高的紗帽。沒有結婚的年輕男子可以選擇西服,女孩兒也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必須都是乾淨嶄新的。父親作為家裏的長子,用繁體的漢字寫一個符,貼在一個傳統的木頭盒子裏。全家的男子都要跪下來叩首,女子卻不能參加這個儀式。至於父親寫了什麼,我就不得而知了。只有長子才有資格做這件事情,作為一個女孩兒,這並不是我分內的事情。

  擺供品是女人的事情。媽媽和嫂子來做這些事兒,我這個小姑,只是幫忙端端盤子而已。供品有年糕、蔥花餅、油炸的食品、蒸魚、傳統的用米做的餅乾、棗、栗子還有蘋果、柿子、西瓜、梨等水果。西瓜是必須有的,儘管在冬天,也需要買到西瓜。梨子跟中國的梨子不同,很大一個,差不多有柚子那麼大。擺供品是有順序的,具體怎麼擺,年輕人都不太清楚了。可能只有媽媽才知道。

  父親把清酒倒出來,向祖先敬酒,並象徵性地請祖先們先用餐。祭祀以後,我們就要吃年糕湯了。就如同中國人過年吃餃子一樣。桌子上的供品也可以吃了。吃完以後,爸爸和媽媽就動身到村裏的長輩還有住在附近的家族親戚們家裏拜年了。女人們開始準備午飯,嬸嬸、嫂子們裏外忙碌著,但是男人們則什麼也不做,只是躺著看電視。

  吃完午飯,全家要拿上供品到祖先的墓上去祭拜。男子雙膝下跪叩首,媳婦盤腿叩首。這些事情都忙完了,嫂子就可以回娘家了。嫂子可以在娘家過一夜,第二天再回夫家。

  我們也和中國一樣,會有壓歲錢。大年初一早晨,穿上新衣服,祭祀祖先後,我們要給長輩們叩首。在我家,長輩的順序就是奶奶、爸爸、叔叔們。長輩們會給我們壓歲錢,一般,小學和初中的小孩子會給1萬韓元,高中的是2萬韓元,我在中國當留學生的時候,長輩們認為我需要錢,每個人會給我3萬韓元。每次過春節回到北京,就會知道有些留學生過年期間賺了很多錢。家裏富裕、叔叔又多的留學生,能得到八九十萬韓元。韓幣沒貶值的時候,就相當於八千多人民幣,能買好多東西呢。真是羨慕啊!現在,我有了工作以後,長輩們就不再給壓歲錢了。

  中國人過年的時候放鞭炮,韓國過年也有鞭炮。不過,放的人很少,只有小孩子才會玩。韓國在城市也禁止放鞭炮,我小的時候,還曾經跑到郊區偷偷放。我在中國過過春節,中國人喜歡放鞭炮,很響。夜裏,我就睡不著覺了。聽説中國人在除夕要守歲,是不睡覺的。在韓國,很多家庭已經不再傳統地過春節了。年輕人只是在國家3天的法定假日裏一起出去玩或者出國旅遊。而在中國,過年的時候,所有的店舖很早就關門了。所有人都回家過年。我想報個語言學習班,春節期間都不開課。如果,能到中國朋友家裏過春節,我想一定會很熱鬧很特別。

  在韓國,很多傳統的東西都快消失了。外來文化的侵入太厲害。很多中國人認為韓國很傳統,實際上是受到韓劇的影響,對韓國文化和現狀有誤解。現在,韓國很多觀念都發生了變化,並不像電視劇裏演的那樣家裏的人都生活在一起。父母也會覺得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很不方便。我的家庭是很傳統的,但我父母之前也是住在城市裏,現在是因為退休以後想過平靜的鄉村生活才回到鄉間和奶奶住在一起。現在,在韓國能做泡菜的人已經不多了。媽媽們還會做,可嫂子們就已經不會了。我們想吃,就讓媽媽做,或者出去買。買來的很方便,而且也比家裏做的好吃。但我覺得,以後有機會我還是要學一下做泡菜,這種技術,恐怕以後就沒有了。

  小時候,過春節的時候我們有很傳統的遊戲。有一種遊戲,是小圓石頭上放一個木頭盤子。用手拍木頭盤子一邊,盤子就飛起來,再落下。現在,這種遊戲已經沒有人玩了。

  大人們會玩一種由47張牌組成的複雜遊戲。據説這種遊戲來自日本。但是讀音卻是英文的“go、stop”。之所以不讓小孩子玩,是因為帶有賭博性質。我覺得應該比較像中國的麻將吧。

  中國有很熱鬧的春節晚會。我覺得,全國人一起在“三十兒”晚上看一台晚會,看完才能過年,這件事情真的很有趣。中國的朋友們告訴我,這已經是中國過年的一個新民俗了。在韓國,並沒有一台全國性的晚會,但是各個電視臺都會推出春節特輯,邀請巨星大腕,放新片,氣氛要比平時熱鬧得多。

  今年,我回韓國過春節,提前祝所有的中國朋友和韓國朋友,春節快樂!
 
編輯: 李典典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