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的標誌性雕塑《圓融》。(台灣網 李典典 攝)
台灣網5月18日消息 “中國網路媒體見證蘇州工業園區15週年輝煌成就”大型采風活動於5月16日劃上了圓滿的句號。短短的三天,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初具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更是一塊充滿青春活力、敢於創新的先行地。
借鑒經驗,是園區發展的基礎
園區“鄰里中心”。(台灣網 李典典攝)
2006年12月17日,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為借鑒新加坡自由貿易區建立,據了解,目前綜合保稅區共有註冊生産企業89家、物流企業30家、貿易公司31家,已形成汽車零部件、航空器件製造為主的保稅加工體系;區內的UPS、KWE(日本近鐵)、中外運、大田等知名物流企業為全國25個省、直轄市近2000家生産企業提供保稅物流服務。
“借鑒新加坡經驗,蘇州工業園區已形成了一整套的體制機制。有人對此産生疑慮,未來園區的發展是否會走新的路線。我可以肯定的説,中新合作是園區的一大特色,也是成功的法寶,我們必須堅持下去。”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馬明龍在答記者問時如是説。
15年前,園區引進並全面借鑒了新加坡城市規劃建設的成功經驗,在國內開發建設領域首推“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即“兩先兩後”的科學程式,同時建立了專家依法治區的規劃管理體制,以政府批准的規劃授權規劃師分級管理,堅持依法從嚴的規劃管理原則。今天,園區領導的人事變更並沒有影響園區的總體發展規劃,經批准的園區規劃並未出現過任何結構性或原則性修改,馬明龍書記在接受採訪時特意強調了這一點。他説,“穩定的政策和規劃是園區招商引資以及園區做大做強的重要保證。”
“鄰里中心”是園區在借鑒新加坡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探索新型社會服務模式的産物。這一模式把商業、文化、娛樂等日常生活所需的功能集于一體,從”油鹽醬醋茶”到“衣食住行閒”,為社區居民提供所有社會公益和生活配套服務。美食節、風箏節、賽鳥大賽、運動會、燈謎會……墻上一組組的活動照片,都展示出一幅“其樂融融”的社區生活圖畫。據了解,經過15年的建設,園區已經從最初的一座發展到湖東、玲瓏、翰林、新城、貴都、師惠和沁苑7座鄰里中心,總投入達近4.5億元。馬明龍書記表示,“我們希望成為中國居住商業的領跑者,提升的不僅僅是社區居民,而是中國人的生活品質。”
説到借鑒,還不得不提園區的“一站式服務中心”。所謂“一站式”即“在一個站點提供各類所需服務”。目前,這個中心的服務涵蓋了企業設立、規劃建設、員工招聘等事項的全過程。整潔的大廳、熱情的服務、網路化的審批制度以及資源整合的高工作效率,無一不體現著園區人性化的管理,也讓我們深深體會到“親商理念”的獨特魅力。
同時,當地海關、國檢、工商、國稅和外匯管理局在區內均設有現場辦公機構,為企業提供從註冊到通關報檢、退稅申報及外匯核銷在內的服務。園區管委會也在區內設立了正處級編制的綜合保稅區管理辦公室,負責區域日常的企業服務和政策協調。通過互相之間資源的整合,向企業提供著更為高效低成本的物流解決方案。經過數年的發展,綜合保稅區已成為蘇州地區面向上海進行貨物集散和轉机的一個重要樞紐,更是園區企業發展的重要環節。
不斷創新,是園區發展的動力
獨墅湖科教創新區裏“會跳舞的機器人”。(台灣網 李典典攝)
機器狗、跳舞機器人、彩色蠶絲、可視眼鏡……蘇州工業園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的這些高科技産品,讓參加此次采風活動的記者産生濃厚興趣。包括高等教育區、研發産業區和配套服務區三大功能區的園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用高科技展示了其無與倫比的競爭優勢。
2002年成立的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在短短的7年時間裏,已吸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研究院、南京大學蘇州研究生院以及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等10所高校在園區內辦學,並擁有由兩所世界名校——中國西安交通大學和英國利物浦大學合作創辦的、國內唯一一所由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強強”合作大學。除此以外,科教創新區內兩個主要的産業園——生物奈米園和創意産業園,目前分別引進了各類項目60余個和20多個,儲備項目超過300個。“建成名副其實的科技新矽谷,人才新高地和現代城市副中心是科教創新區人的宏偉目標,相信2010年就能完成。”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宣傳工作人員倪卓琳信心滿滿的説。
在網路媒體蘇州行的最後一站,我們走進了“創意泵站,這是由蘇州工業園區科技自主創新的重要載體。泵站的設計很有特點,是按照國際通行的LOFT概念,在格蘭富水泵(蘇州)有限公司舊廠房的基礎上經過重新設計改造而成。目前,“創意泵站”重點發展藝術、動漫、遊戲、廣告、傳媒、出版、軟體設計等國家鼓勵的創意産業,已吸引入駐動漫遊戲、影視廣告、工業設計等創意産業企業31家,包括中國網路遊戲龍頭企業蝸牛電子、動漫影視界旗艦型企業鴻鷹卡通、手機搜索領域新銳企業儒豹科技等一大批國內知名産業都紮根於此。園區展現的不僅僅是傳統的企業,更多的是流行、創新的理念與思想。
15年的發展,園區擁有了“自主創新”的産品,更擁有了未來發展的方向。説到園區的未來,馬明龍書記用“創新”一詞概括:“我們要大膽創新一些合作的領域、課題,先行先試。當然,這些新的合作領域必須是符合我們國家的戰略發展、科學發展的方向。未來,我們希望成為全國領跑者,把園區的成功經驗向全國推廣。”
“借鑒創新、圓融共贏”這八個字很好的詮釋了園區15年之所以發展如此成功的經驗,我們也正期待著它的新一輪騰飛。(記者 李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