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蘇州工業園區十四年實現跨越式發展

時間:2009-05-08 15:18   來源:光明日報
  9月4日,第十次中國新加坡聯合協調理事會在天津召開,新方對蘇州工業園區發展及借鑒新加坡經驗工作給予高度評價。作為中新兩國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已成為中新兩國經濟合作的成功範例,也是全國園區科學發展的典範之作。

  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翻開老照片,14年

  前,蘇州工業園區還是湖塘密布、阡陌縱橫的農田水鄉。14年後,這裡已成為高科技和國際化的現代新城區:白天,綠意簇擁著一座座潔凈敞亮、萬國旗飄揚的現代企業;夜晚,流瀑般的燈光投射在文化水廊、李公堤等人文氣息濃郁的建築上。

  14年的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向世界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這張成績單,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連續多年,園區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40%以上;累計引進外資34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47億美元,77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此落戶;2007年實現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6.3億元,比開發之初增長了300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和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分別達3.3萬元和1.35萬元。園區綜合指數躍居全國國家級開發區第二位。

  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馬明龍告訴記者,最讓園區引以為自豪的,並不是“一天創造1個億GDP”的速度,而是經濟開發14年,仍擁有清新的生態環境,以及依靠經濟“反哺”,創設了優美的城市景觀群。園區以法治污,環保一票否決項目達200多個;對投資額低於500萬美元的外資項目,原則上不單獨供地,統一進標準廠房。如今,園區單位COD、SO2排放量僅為全國平均水準的1/18和1/40;工業項目平均投資額達3100萬美元,每平方公里投資強度超過14.8億美元,集約發展水準處於國家級開發區前列。

  “源頭控制”的同時,園區大面積建造城市“綠肺”,城市綠化率達45%以上,位列全國國家級開發區第一,初步形成“一環、三湖、四園、六帶、十二苑”的生態園林新城區框架。金雞湖畔,孩子們嬉戲玩耍,歡笑隨著湖水盪漾開去;注入“鳥巢”設計元素的蘇州科技文化藝術中心,已成為蘇州人的文化藝術殿堂。如今,27萬人在“新天堂”居住生活,其中外籍人士過萬。

  一條不尋常的創新之路

  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王榮表示,園區的發展得益於“先行先試”的政策,更得益於在“先行先試”基礎上的大膽創新。

  開發建設中,園區人十分清醒:單有製造業優勢,國際競爭力很難持久;僅靠外來核心技術,園區只能成為“世界工廠”的“加工車間”。園區在全國開發區中率先提出“轉型”,把“産業集群引資”進一步轉入“創新環境引資”的新階段。

  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局副局長、科技招商中心主任吳烈告訴記者,園區首先從招商這一“源頭”開始“轉型”。2006年8月,園區成立科技招商中心。瞄準世界500強及其關聯項目,引進軟體網路、生物醫藥等位居産業核心地位的龍頭項目,帶動相關配套項目進駐,至今已有200多個科技型項目落戶。

  為了培育創新主體,園區先後建成了國際科技園、生物奈米園、創意産業園等創新載體,形成了國家電子資訊産業基地等9大國家級創新基地,建成了IC設計、軟體測評、生物醫藥等10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築巢引鳳,首屆15個領軍人才項目已獲1.2億元資金支援,開始了在園區的創業歷程。

  “園區製造”正向“園區創造”轉變。飛利浦公司經過週密考察,最終決定將企業“頭腦”設在蘇州工業園區。150家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60多家各類研發中心裏,有博世、三星半導體、艾默生環境優化技術等世界500強企業設立的獨立研發機構,以及金龍汽車、新海宜電信設立的研發機構或技術中心。全區高新技術産值佔GDP比重高達60%,軟體産值超億元企業達12家,其中2家躋身中國軟體外包出口20強;資訊技術産值和整合電路産值分別佔全國總量的3%和16%,已成為國內重要的液晶面板出貨基地和晶片製造與封裝測試基地。

  一種獨特的融園文化

  新宇軟體(蘇州)有限公司總裁唐傑才告訴記者:“園區不僅有很好的創業環境,更有一流的服務,波音公司來考察的前六次所用的會議室我都是借用科技園的。”新宇軟體公司成為波音在中國的兩家軟體服務公司之一,企業員工由最初的4人發展為如今的2000人。

  新宇的成功,得益於園區的“親商”理念。蘇州國際科技園副主任高麗告訴記者:“企業的客戶就是我們的客戶。每次來客戶,科技園上下高度重視,幫著企業一起接單子。”園區人深切體會到親商的核心是改變政府部門“朝南坐”的辦事習慣,要把幫助投資者獲得滿意的投資回報作為重要出發點,努力符合國際商務活動的通行規則。14年來,親商理念伴隨不斷深化的行政改革一天天成熟。2002年,“一站式服務中心”統一代表管委會對外行使審批服務職能;2003年,電子審批、網上預審成為現實,客商現場辦事只花一兩分鐘蓋個章。

  在探索過程中,園區形成了獨特的創新文化和融合文化。園區提出了“打造科技新矽谷”的口號,人才成為最關鍵的“瓶頸”。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蘇波告訴記者,從環境基礎上來説,蘇州並沒有矽谷一般自然形成的高校集群,沒有“先天條件”,就通過“後天彌補”。獨墅湖高等教育區應運而生,經過五年多的開發建設,高教區共吸引包括西交利物浦大學在內的10多所國內外高校入區辦學,在校生4萬多人;同時,中科大、東南大學等相繼建立軟體學院,帶動了園區原創科研力量的發展。

  高新技術企業的迅速成長,與風險投資的介入密不可分。園區內已集聚了各類創投機構達52家,創投資金規模超160億元,形成了完整的風險投資、産業投資、融資擔保資金扶持體系。園區風險投資的專業性讓回國創業的高端人才信心倍增。有過矽谷創業經歷的劉繼明稱:“各種要素的集聚,使蘇州工業園區正逐步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和國際化、現代化、資訊化的生態型、創新型新城區。”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