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媒看陜西:開放創新助推西安邁向國際化大都市

時間:2011-04-15 10: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網媒看陜西:開放創新助推西安邁向國際化大都市

  楊淩現代農業示範區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4月的古都西安,莊重中靈氣凸顯。3000年建都史給予這座城市令人傾羨的歷史文化資源。如今,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古今在此交匯綻放出絢爛的色彩。

  現代農業:楊淩、東嶺“雙星閃耀”

      楊淩:探尋中國第一農科城的“奧妙”

  4月的三秦大地春意盎然,記者6日隨同全國網路媒體代表團一行來到了有著中國唯一農科城之稱的陜西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

  楊淩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農官──后稷,就在這一帶“教民稼穡,樹藝五穀”,開創了我國農耕文明的先河。如今,曾經的農業“鼻祖”正以嶄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在工作人員的引領下,記者走進培育基地,映入眼簾的是數座規模龐大的無土栽培大廳,一棵棵嫩綠的幼苗整齊的排列在園區搭建的平臺上;一旁的鮮花培育廳內,眼前萬紫千紅的花卉令眾人不由得嘖嘖稱讚。而蔬菜作物培育園則滿是依靠先進技術培育出的綠色農産品。穿梭在園區內,幾乎每走一步,你都能發現“驚喜”。

  對於楊淩在過去十多年取得的豐碩成果,示範區黨工委副書記周耀生向記者介紹説,楊淩現代農業示範區承擔的主要任務是,通過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把科技優勢迅速轉化為産業優勢,依靠科技示範和産業化帶動,為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探索一條發展農業的道路。為此,示範區克服種種不利條件,創新工作思路,走出一條頗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亮點一: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

  記者獲知,楊淩示範區規劃建設了10萬畝的園區,以集聚國內外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形成了糧油良種,蔬菜、苗木、生豬、肉牛、花卉、食用菌和經濟林果等八類産業,初步構建了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園區形成以農民為主體、以産業為紐帶,以效益為中心,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産業化。

  同時,園區還設立現代農業産業標準化研究推廣服務中心和園區檢測檢驗中心,建立起林果花卉苗木、設施農業、畜禽養殖等4大類農業標準體系。

  此外,示範區探索建立了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在省內外建立一批科技示範基地。以本香等企業為龍頭,建立的“公司+專家+農戶”、“公司+基地+農戶”、“一村一品”等示範帶動模式,在全國10多個省區建立示範點和試驗基地1200多個,有力促進了各地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亮點二:探尋産學研的緊密合作。

  記者在楊淩示範區綠帆農業專業合作社看到,這裡每一座大棚都由一名教授、一名政府機構科技人員和一名農民技術員負責對作物的生長進行技術指導,而栽培技術也清晰的寫在門前的標牌上。像這樣由專人具體負責試驗田在楊淩示範區非常普遍。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楊淩已走出一條農科教、産學研緊密結合的現代農業發展機制。

  示範區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楊淩職業技術學院實現了我國教育與科研單位的首例實質性合併,並已先後獲得297項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有14項獲得國家級獎勵,每年通過審定的動植物新品種在30個左右,科技成果轉化率由32%提高到45%。

    亮點三:城市化進程同步推進

  楊淩示範區成立以來,把加快城市化進程、改善人居環境作為吸引人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125億元,獲國家生態示範區、國家衛生區和國家農業旅遊示範區的稱號。

  2010年1月,國務院下發了《關於支援繼續辦好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若干政策的批復》,這對於示範區所有科研人員來説無疑是針強心劑。如今的楊淩人,已不再滿足於現有的成就,以建設“科技楊淩、人才楊淩、生態楊淩和富裕楊淩”為目的,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正成為示範區未來的目標。

      東嶺:新農村建設的“非典型”現象

  “幹實業的談不上什麼幸福感,我的幸福感很低,不及格。”這是全國人大代表、陜西東嶺村黨委書記李黑記在接見記者時説的一席話。要知道,這位地道的寶雞普通農民是一家日納稅額超過200萬元的中國500強企業——東嶺集團的董事長;他同時還是全國經濟“第四村”——東嶺村的黨委書記。

  20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東嶺村還是是寶雞市金臺區陳倉鎮聯盟村所屬的第六村民小組,經濟發展極為落後。窮則思變、變則靠幹,村民小組從1994年試行“以企帶組、組企合一、共同發展”的創新模式;1999年又撤銷第六村民小組,設為獨立行政村——東嶺村,繼續深入推進“以企帶村、村企合一、共同發展”的創新體制;2000年,集體企業完成股份制改造,村民也成為企業股東之一,從根本上解除了影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東嶺村由此走向了共同富裕的發展之路。

  經歷30年不尋常的風雨歷程,李黑記帶領東嶺人建起了稱雄西部民企天下的大型股份制企業。東嶺集團資産近85億元、年收入超過208億元,連續七年躋身中國企業500強。榮膺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第27位。尤其令人矚目的是,在第十屆全國“村長”論壇上,東嶺村以92.42的綜合指數,榮居中國村莊經濟百強的第四位。

  2010年,東嶺村農民每人平均收入超過5萬元、戶均資産超過150萬元。全村95%以上的勞動力在企業上班、村民每年領取20%的股份分紅和1.4萬元的集體分紅,村民子女從幼兒園到高中的教育經費由村集體承擔。如今的東嶺村,已經由昔日的荒山僻村發展成為寶雞城市東大門一道靚麗的窗口,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座規模宏大、活力無限的現代企業和城中新村。

  作為一名白手起家的企業家,李黑記已習慣於在生産第一線摸爬滾打。總結30年來的致富經驗,他説,“思變”是東嶺走向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過去,東嶺也曾因技術落後、生産事故瀕於困境、但求變和創新幫助東嶺度過一個個難關,走上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新農村發展道路。

  李黑記認為,人的慾望是難以滿足的,他也一樣。如今,李黑記又給自己設定了新的奮鬥目標。或許過不了幾年,一個産業體系更加完善、村民生活愈發殷實的東嶺將會呈現在世人面前。

      國際港務區:實現西安“港口”夢

  “中國有了內陸港——西安綜合保稅區”。在由咸陽機場通往西安市區最為快捷的一條告訴公路旁,一副署名為西安國際港務區管委會的醒目標語似乎在提醒過往的人們,西安已經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港口時代”。

  2011年2月,西安綜合保稅區的申報文件正式獲得國務院簽署批復,這意味著西北唯一一個綜合保稅區就此浮出水面。有關學者認為,這將是以國際化大都市為建設目標的西安朝向國際化邁出的有力步伐。

  毫無疑問,港口主樞紐,鑄就大口岸、港口、産業、城市互動發展是東部沿海地區相對西部內陸地區經濟發展上的比較優勢。對西安這座不沿海、不沿邊的內陸城市來説,擁有“港口”曾經只是一個夢想。2006年,“建設西安港”這個由時任西安市市長孫清雲提出的大膽理念讓很多人感覺不可思議,而如今,這裡發生的一切令人們感到西安正與這個夢想漸行漸近。

  綜合保稅區是設立在內陸地區的具有沿海港口城市設立的保稅港區功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由海關參照有關規定對其進行管理,執行保稅港區的稅收和外匯政策,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區、港口的功能于一身。

  事實上,此次西安獲批設立綜合保稅區,是對已于2010年封關運作的西安保稅物流中心的一次全面升級。

  西安國際港務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強曉安介紹説,截至目前,西安保稅物流中心已辦結238批通關貨物,進出區保稅貨值達8290萬美元。而國際港務區內的另一重點項目,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也已建成通車運營,這將大大增加陜西乃至西部地區的集裝箱用量,為真正實現海鐵聯運提供可靠保障。

  西安市副市長、國際港務區管委會主任韓松面帶興奮的稱:“兩大項目已形成優勢互補的國際內陸港口岸功能平臺,為促進西安成為中國向西開發開放的前沿陣地奠定堅實基礎。”在他眼裏,伴隨著西安綜合保稅區獲批和國際內陸港功能的進一步升級,西安國際港務區朝向“建設中國最大的國際內陸港”的目標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在西安國際港務區規劃中心的巨大沙盤前,記者感受到了昔日古都快速發展的跳動節拍,六大功能板塊的建設不僅為港務區,也將為陜西乃至整個西部架起一座通往世界的橋梁。

      曲江新區:打造文化産業“航母”

  4月7日下午,記者來到了有著絲綢之路“東方聖殿”之稱的西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站在著名的歷史遺跡丹鳳門前,大唐盛世的華麗壯美依稀可見。這座神秘恢宏的帝王宮殿,引領著人們的思緒穿越一千多年的時空迷霧,感受唐帝國繁榮昌盛的歷史輝煌,呼吸生態西安的新鮮氣息。

  對於以構建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為目標的西安來説,大明宮遺址的建成已不僅僅是又一歷史遺跡的重生,也是西安打造曲江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區進程中的標誌。

  曲江新區位於西安市東南,發展區域總面積近150平方公里。依託轄區內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曲江新區踐行陜西“文化強”戰略和“文化立區、旅遊興區”理念,充分依託陜西、西安大文化、大旅遊、大文物的優勢,以城市運營收益大力投資文化産業和公共設施,以大項目為帶動,文化産業、公共文化事業和城市新區建設呈現出齊頭並進的發展態勢,迅速成為西安乃至全國文化産業發展的新亮點。

  2002年以來,曲江新區先後建成大雁塔北廣場、大唐芙蓉園、曲江國際會展中心、曲江池遺址公園、大唐不夜城等一批重大文化項目,組建了曲江文化産業投資集團、曲江影視集團、曲江會展集團、曲江演出集團、曲江文化旅遊集團、大明宮投資集團等六大産業集團、形成了以文化旅遊、會展創意、影視演藝、出版傳媒等産業為主導的文化産業體系,躍升為西部最重要的文化、旅遊集散地,陜西文化、旅遊産業發展的標誌性區域。截至目前,西安曲江文化産業投資集團總資産達158億元,成為我國最大的文化産業投資類企業之一,躋身西部文化産業“巨無霸”行列。

  2006年5月,曲江文化産業投資集團成為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2007年8月,曲江新區成為首批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2008年5月,曲江新區又榮獲首屆中國文化産業創新獎。

  剛剛過去的2010年,對於曲江而言,每一天都在發生著令人感動的變化。大明宮館的驚艷亮相、樓觀中國道文化展示區、臨潼國家旅遊休閒區的全面啟動;平均每天落戶一家文化企業,兩億元文化産業基金惠及上百家企業和項目,西部文博會等一系列文化活動成就了曲江發展的嶄新氣象。

  放眼全國,文化産業被定位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而曲江,也將沿著打造全國最大文化産業園、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主功能區的主線闊步前進。

  如今的西安,歷史和現代在這片古老的土地碰撞出絢爛的火花,乘著西部大開發的東風,一座嶄新的國際化大都市正悄然屹立在三秦大地。(記者 張欣)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