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係長安:關中民俗藝術讓臺灣藝術家陶醉(圖)

時間:2009-07-16 15:36   來源:台灣網

參加“情係長安”的兩岸文化界人士走進關中民俗博物院。(台灣網 蕪同 攝)

  台灣網7月15日西安消息 參加“情係長安——兩岸文化聯誼行”的臺灣文化界人士中,不乏臺灣著名藝術家。15日,兩岸文化界人士來到座落在長安著名風景區南五台山腳下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領略中華傳統民間文化代表之一的關中民俗藝術,臺灣的藝術家們深深地為這些純樸而精湛的民俗藝術所陶醉。

  臺灣女舞蹈家在古建築中翩翩起舞

臺灣舞蹈家曾照熏教授情不自禁的翩翩起舞。(台灣網 蕪同 攝)

  凝固的古老建築藝術與來自寶島舞蹈藝術家飄逸的優美舞姿,構成美妙的圖畫。(台灣網 蕪同 攝)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建設規模493畝,以明、清園林為主體,建設有民俗文物展覽區、古鎮遊覽區、關中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其中40個遷復建明清古民居、民俗展覽館、展廳、展廊、戲樓等,讓前往參觀的兩岸文化界人士感受到了難以抵擋的藝術魄力。

  走進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猶如穿過時光隧道,來到了明、清時代。在一個個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的“大宅門”裏,感受著一個世紀前的氣息,體會著前人的生活習俗,讓人恍如隔世。

  來自臺灣藝術大學舞蹈係的曾照熏教授,情不自禁的在一所古宅院裏翩翩起舞,凝固的古老建築藝術與來自寶島舞蹈藝術家飄逸的優美舞姿,相映相輝,構成一幅動人的圖畫。

 

  “老腔”“碗碗腔”讓臺灣藝術家如醉如癡

臺灣藝術家與關中民間藝術家進行交流。(台灣網 蕪同 攝)

關中民間藝術家們演出“老腔”。(台灣網 蕪同 攝)

  在走進一座明清風格的古建築後,一座露天雕花戲臺呈現在兩岸文化界人士面前。這是關中民俗博物院特別為兩岸文化界人士安排的原生態“華州老腔”演出,這流傳于陜西民間的曲調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以其唱腔激昂、鏗鏘有力著稱,被譽為梆子以的鼻祖。來自臺灣的文化界人士中多位從事音樂與戲劇工作的藝術家,包括早年曾赴義大利學習西洋歌劇並在國際聲樂大賽中獲金獎的歌唱家,都被民間藝術家們獨特的樂器和質樸、淳厚的唱腔所感染。在臺灣研究戲劇卓有成就臺灣大學榮譽教授曾永義感慨地説,他們這是在用生命來表演啊。

  正當人們還沒有從激昂的“老腔”的陶醉中回過神來,舞臺上的民間藝術家們又給兩岸文化界人士一個驚喜,他們竟在戲臺上表演起了陜西特有的“碗碗腔”皮影戲,只見戲臺上的皮影戲小戲臺兩旁書寫著對子:一口訴説千古事,雙手舞動百萬兵。

  相對於“老腔”的奔放激昂,“碗碗腔”細膩委婉與雄偉豪邁剛柔並濟,根據唐朝詩人崔護的“人面桃花詩”改編的唱詞“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讓臺灣藝術家聽得如醉如癡。

  轉眼參觀的時間已經過了,當臺灣藝術家離開時,仍戀戀不捨地一步三回頭。(蕪同)

關中民間藝術家演出皮影《桃花往事》。(台灣網 蕪同 攝)

關中民間藝術家的表演征服了臺灣文化界人士。(台灣網 蕪同 攝)

編輯:焦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