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後裔有回族

時間:2010-07-15 22:16   來源:寧夏新聞網

居住在永靖縣新寺鄉後坪村的孔子第七十六代孫、64歲的回族農民孔令玉

  甘肅省中部西南的永靖縣,是母親河的上游。這裡有聞名全國的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黃河三峽,也有分別以三個峽命名的水電站。這裡還是我國西北最大的孔子後裔居住區,聚居著3.5萬名孔氏子孫。

  據曲阜孔府主持編修的《孔子世家譜》記載,孔子後裔有一支遠遷至廣東惠州,被稱為嶺南派。宋末元初(約西元1265~1286年),嶺南派的孔子第五十二代孫孔嘉興來到甘肅,先是居住在顏家灣(今永靖縣陳井鎮年家灣),明成祖朱棣年間(約西元1403~1424年),又遷居太極半個川(今永靖縣太極鎮大川村)。如今孔氏嶺南派的後裔將最早定居永靖的祖先稱為“來甘始祖”或“來川始祖”。經過700多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佔永靖縣總人口17.5%的孔子後裔。

  有趣的是,在明代統治者推行的民族融合政策的影響下,從永靖開始孔子有了回族的後裔,俗稱“孔回回”。孔子的第五十八代孫孔公佑移居大川後,生了4個兒子,第四個兒子名叫孔彥嶸。孔彥嶸大約生活在15世紀80年代左右,也就是明憲宗成化年間。永靖與號稱中國“小麥加”的河州鄰接,河州(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回族分佈較廣,孔彥嶸與馬家灣(今永靖縣鹽鍋峽鎮撫河村)人的回族女子馬甲尕訂了親。不料女方父母又想悔婚。性格剛烈、正直賢惠的馬甲尕堅守信義,義無反顧地嫁給了孔彥嶸,生了3個兒子。兒子稍長後,馬甲尕要求他們其中的一個立回教門戶。她縫製了一頂白布號帽,讓3個兒子挑選。老三年幼好奇,爭戴號帽,於是就按照母親的意思皈從伊斯蘭教。馬甲尕也就成了孔氏穆斯林的始祖母。

  孔氏穆斯林皈教後,後裔與漢族宗親手足情好,和睦相處,同居大川。他們大多按穆斯林的生活習俗,以商販為業,資財日重,廣置田産。清同治年間,為避戰亂,孔氏回族共38戶180余人,遷出大川,輾轉流離,最後定居新寺鄉後坪村,成為現在永靖孔氏穆斯林的主體。經過500多年的繁衍生息,孔氏穆斯林現有人口2000多人。

  永靖地區的“孔回回”,主要分佈于縣境內的新寺、段嶺、川城、王臺、小嶺幾個鄉鎮,部分流寓到外省縣。外省縣的“孔回回”主要分佈在青海省民和縣,甘肅省岷縣,雲南省宣威市等地,總數約7000多人。

  永靖的孔氏穆斯林與孔氏漢族同宗同祖同源。他們在宗教生活中恪守伊斯蘭教義,但在家族內部生活中,還保持著行輩取名等原有的傳統和習慣。永靖回漢孔氏相互以“黨家”稱呼,行輩有序,互相尊重。若有遠道的“黨家”到府,孔氏穆斯林便問明名序,按輩稱呼,熱情款待,其樂融融。

  永靖縣的孔氏後裔中,還有一部分是土族、東鄉族、藏族同胞。長期以來,“孔回回”也參加祭孔、祭祖活動。每年的中秋節期間,他們都會翻山越嶺,來到太極鎮寺溝村的永靖孔氏老祖殿,與漢、土等民族的兄弟一起祭祀孔子和他們的“來川始祖”孔彥嶸。

  目前,全球共有300萬孔子後裔,境外的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國家;在我國居住的250萬孔子後裔中,甘肅、青海兩省就佔了37萬人。甘、青的孔子後裔都以永靖太極鎮大川村為祖庭。現在,由永靖縣18個村推薦的54名孔子後裔,組成了一個委員會,正在籌備民間募捐,在一片被水淹過的鹽鹼地上,重建由於修建鹽鍋峽水電站而被拆除的孔子大成殿,以便於甘、青的孔子後裔集中祭祀先祖,傳播孔子文化。(記者 李戰吉/文 徐琳/攝)

編輯:陳佳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