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譽騰:兩岸文化交流的願景

時間:2009-07-11 17:52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7月11日長沙消息 在11日舉行的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分論壇“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上,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特邀嘉賓張譽騰發表演講,以下為張譽騰演講稿。

  臺灣與大陸同屬中華文化傳統,經過六十年的隔絕,在不同思想觀念和社會制度下,雙方在文化上各有不同調適而分途發展,彼此隔閡不可能在一夕間消除殆盡,唯有借著一步一步的交流才能促進相互了解,並尊重彼此的差異。過去的幾次國共論壇主要從經濟貿易交流著手,這次的論壇,在過去基礎上進一步強調文化交流,應該是兩岸交流深化的一個契機,讓我對這個論壇充滿殷切期盼。

  還記得我1988年在英國唸書時,第一次在學校裏接觸到來自北京、上海、重慶和福州等地的一批大陸留學生,我們的接觸也是從小心翼翼的摸索試探開始,四年交往下來,從把對方當成共匪蔣幫的防備心態,到後來逐漸和其中的一些留學生變成到現在還經常聯絡的好朋友,這段交往,成為我在英國留學生涯中非常美好的回憶。

  過去二十年來,兩岸文化的交流日趨頻繁,在雙方持續推動下,文化交流項目不斷發展。粗略統計,從1991年至2008年底,兩岸文化交流範疇遍及文學、美術、音樂、戲劇、舞蹈、曲藝、雜技、文物、民俗、藝術教育和博物館等各個領域,交流項目多達5千多個,5萬多人次,成果斐然。

  以博物館展覽為例,從早期的《秦兵馬俑特展》、《漢代文物特展》、《敦煌藝術大展》等,到最近的《絲路傳奇-新疆文物大展》等一系列來自大陸的精彩展覽,一再在臺灣社會造成轟動,吸引眾多人潮,大飽臺灣民眾的眼福。

  相對的,臺灣的雲門舞集、漢唐樂府、國光劇團、朱宗慶打擊樂團等演藝團體,劉國松、李錫奇、歐豪年、李奇茂、柯錫傑等藝術家,也同樣受到了大陸觀眾的熱烈歡迎。

  在文化産業方面,臺灣傑出業者如楊惠珊、王俠軍等,流行音樂歌手如蔡琴、周傑倫等,各自以獨特方式在大陸市場上深耕,也都取得豐碩的成果。第一屆兩岸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去年在廈門舉辦,交易金額達58億元人民幣,成功達成搭建兩岸文化産業合作平臺,共創雙贏的目的。

  去年五月以來,兩岸關係逐漸正常化。兩岸文化交流也正朝向更開放、更積極、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以我所服務的部門為例,在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的協助之下,今年三月下旬曾邀請大陸文化部港澳臺文化事務司的十幾位文化部官員來臺參訪,並舉辦了“兩岸文化交流前瞻”座談會。

  以此次座談會的結論為基礎,今天五月中旬我藉帶領“臺灣文創産業發展與合作考察團”參訪深圳、上海、北京各地文化産業相關設施之便,與大陸文化部就如何建立長期性合作進行預期性協商,初步選定了十一項未來可以共同努力的文化交流課題。此外,雙方並達成共識,希望今年九月與明年一月分別在北京和臺北舉辦部長層級的“兩岸文化高峰論壇”。

  就理念而言,兩岸文化在過去六十年的分隔過程中,因為獨特的歷史、地理條件,在傳統中華文化基底之下,各自融入了不同文化元素,呈現出各具特色的風貌,在中華文化傳統的保存、維護與創新的課題上也各有心得與視野,形成在文化交流上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局面。尊重及善用兩岸文化的差異性,共同為創建中華文化的多元、包容、創新的面貌而努力,應該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目標。

  在實務方面,面對當前兩岸積極互動的嶄新局面,除了善用民間既有交流經驗與資源外,兩岸文化部門應該建立直接的對話平臺,以更高的視野,塑造更封良好的交流環境、掌握更精準的交流課題,在兩岸交流上開創出更具前瞻性的貢獻。以下試提出幾個我們可以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積極商談簽署兩岸文化交流協議,提出共同推進兩岸文化交流的方向。

  二、研議互設民間文化辦事機構,負責處理與兩岸文化交流相關的服務、推廣和權益保護等事務。

  三、深化兩岸文化古跡及非物質文化資産的保護、傳承與利用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四、推動兩岸美術館、博物館、群眾藝術館及地方文化館的交流與合作。

  五、加強兩岸文化創意産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相互給予政策扶持和投資保護。

  六、根據兩岸文化交流協議,每年簽署具體的年度交流計劃落實執行。

  兩岸文化的交流,最終目的是要為兩岸和平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和更堅實的基礎。擱置爭議,尋求雙贏,是兩岸當前領導人的共識,歷史常是偶然而非必然的結果,善用這有利於兩岸人民的歷史機遇,是兩岸文化人士共同的責任,期待與大家一起努力。謝謝!

編輯:董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