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惠林:合作雙贏,共同推進兩岸文化産業繁榮發展

時間:2009-07-12 09:48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7月12日長沙消息 在11日舉行的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推進兩岸文化産業合作分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胡惠林發表演講,以下為胡惠林演講稿。

  能夠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在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就推進兩岸文化産業共同發展這一主題交流探討,深感榮幸。
  

  作為一位在上海交通大學從事文化産業理論研究與教學的讀書人,我曾經兩次去臺灣訪問考察臺灣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尤其是第一次我作為中華文化聯誼會的成員訪問臺灣,從臺北到高雄,無論是鶯歌陶瓷,還是黃金博物園區;無論是霹靂國際有限公司,還是在原居民文化博物館,無論是在陶窯觀看在臺灣僅存在的傳統的磚瓦生産依存,還是在傳統造紙作坊自己動手做扇子。臺灣發展文化創意産業取得的成就和積累的經驗,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臺灣在發展具有特色的文化創意産業方面、尤其是在發展體驗式文化創意産業方面非常值得大陸文化産業界借鑒學習。今天來參加這個論壇,我特意把我在黃金博物園區親自動手淘來的金子帶來了,以見證臺灣發展文化創意産業帶給我的深刻印象。雖然4年過去了,但是這個盛有來自寶島的黃金的小瓶子卻一直放在我的書桌上,每天陪伴著我。不僅如此,我今天穿的這件衣服,也是在臺灣買的。自從我穿上這件衣服後,凡是見到的,沒有説不合身的。特別是臺灣的霹靂國際傳媒有限公司黃老先生及其家族對流傳于福建沿海的布袋戲的傳統中華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開發出了以現代動漫為載體,以傳統的布袋戲為表現形式和審美形象,以衛星傳輸為主要行銷手段的完整的産業鏈,給我印象極其深刻。我們中國有多少這樣的好東西啊!“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中華民族共有的傳統價值理念和精神守望,該有多少這樣的題材出現在兩岸文化産業共同追求的文化形象中啊!倘若我們兩岸的文化産業界聯起手來共同合作開發,那又該有怎樣的市場前景啊!兩岸文化以共有的血脈方式貫穿其間,使我們在與臺灣文化創意産業界的同行交流探討的時候,其樂融融,至今不能忘懷!

 

  其實,在我去臺灣訪問考察之前,臺灣和大陸文化産業界的交流早就開始了。臺灣的朋友們就已經把這方面的經驗帶給了大陸。就拿幾位突出的臺商在上海發展文化産業來説吧:楊惠珊的流璃工坊帶來了中華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結合的成功範例;登琨艷在對上海老廠庫、老廠房的開發利用中,為上海現實的帶來了發展創意産業的新理念和新實踐;臺灣東森集團與上海交通大學的合作不僅增強臺灣和大陸傳媒領域的合作,更把合作的領域擴大到了文化産業專門人才的培養方面。

 

  當然,兩次訪問臺灣,也給我留些了一些遺憾。作為一個讀書人,走到哪都要去逛書店。我在書店看到不少書是由官方機構指導贊助的;典藏雜誌社送給我一套“文化創意産業叢書”,也是官方機構指導贊助的。我問他:怎麼都是贊助的呢?他回答説:臺灣市場很小,印數也很小,除了暢銷書,一般的書的價格都比較高。如果沒有贊助,這樣的書根本就出不了。其實那一套書是很好的,在大陸很有市場,因為文化創意産業在大陸才興起不久,理論和實踐都準備不足,很需要這方面的書。當時我就在想,能夠獲得贊助當然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如果兩岸出版社發揮各自的優勢聯合出版,那該多好。雖然,在臺北誠品書店旗艦店書架上我看到了我寫的書《文化政策學》,不僅如此,我還看到了臺灣的一些大學開設的文化産業和文化管理專業的參考書目裏,也把這本書列為必讀參考書目。這當然令我感到高興。但是,總覺得還不夠。兩岸還應該在文化、在文化産業領域裏有更大的交流,更廣泛的合作,以市場經濟的方式,通過擴大文化産業的合作,共同推進兩岸的學術交流和産業發展。文化産業是當今人類文化存在的一種重要形式,是現代文化生産力發展的一種重要表現。當不發展文化産業,便不能有效地獲取新的文化生存方式和文化傳播方式的時候,發展文化産業就成為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尋求新的文明發展共同選擇。

 

  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其他一些發達國家,文化産業之所以能夠被重視,能夠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甚至成為國家和地區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至少有兩個具有關鍵意義的因素:一、文化産業成為一種新的財富創造形態,正是由於文化産業是一種新的財富創造形態,因此,它改變了原有的以資源消耗型和環境污染型為主要財富增長方式的經濟發展道路和社會發展模式,文化産業作為一種新的生産力形式和內容,改變了原有的人類社會發展的生産力結構,從而使知識經濟以文化經濟的全新轉變而成為現代國家和地區發展的“低碳經濟”;二、文化産業由於是在購買人們的精神消費的過程中實現財富的創造的,因此,它不只是改變了財富的創造方式,而且還改變了人們的精神消費方式,改變了整個現代社會的精神世界的空間結構,因而具有一種物質性創造所不具備有的一種深刻的無形力量,正是這種力量改變了人們的文化和精神空間的原有格局,影響和改變了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走向與秩序建構。文化産業的兼具經濟和文化的雙重屬性以及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力量,使得他在世紀之交迅速的成為現代國家和地區重新安排産業調整和建構新的産業結構佈局的重要選擇。

 

  兩岸合作交流、共同發展是當今的主題。兩岸合作發展,不僅體現在經貿領域裏,而且也表現在文化領域裏;不僅表現在一般意義上的文化交流,而且還表現在文化産業領域裏。文化産業是溝通兩岸文化交流,促進經貿合作,共同推進中華文化繁榮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平臺和載體。

 

  今天,我們正遭遇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衝擊。面對危機帶來的生存和發展困境,人們普遍選擇通過文化産品的消費來慰藉自己的心靈,這為文化産業“逆勢上揚”創造了條件和帶來了機遇,這就為兩岸文化産業共克時艱,共度危機,共同推進兩岸文化産業的合作發展,創造了戰略機遇。大陸有廣闊、潛在的巨大市場,臺灣有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的成熟經驗,兩岸聯手,優勢互補,借助於兩岸大“三通”順勢而上,這應該是我們發展兩岸文化産業難得的條件。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一脈相承,是推進和擴大兩岸文化産業合作發展的共同基礎。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為兩岸人民所共同擁有,積極開發五千年華夏民族的歷史文明成果,參與世界文化市場競爭,是兩岸文化産業發展的共同利益所在。兩岸文化産業都面臨著國際文化市場的激烈競爭。周邊國家利用和開發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遺産,又把這樣的遺産開發所形成的文化産品賣到了兩岸市場。無論是在動漫遊戲産業領域還是在影視産業領域,兩岸文化産業發展面臨的挑戰是一樣的。對於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兩岸的炎黃子孫最有發言權。然而,在今天,沒有發達的文化産業就沒有話語權。

 

  積極推進兩岸文化産業合作,就要繼續擴大兩岸文化産業業界和學界的交流,搭建促進兩岸文化産業合作發展的交流平臺,創建促進兩岸文化産業經貿往來的合作機制,是否可以考慮成立兩岸文化産業合作發展促進會;是否考慮舉辦“兩岸文化産業發展論壇”(上海交通大學曾在2005年舉辦過首屆海峽兩岸文化産業發展論壇,兩岸四地共有60多業界人士和專家學者出席論壇),積極探討兩岸文化産業發展中的問題;是否可以考慮不斷擴大兩岸文化貿易規模,在已有的“海峽兩岸圖書交易博覽會”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建立兩岸文化産業發展共同市場的可行性。目前兩岸已經有許多大學開辦了“文化産業管理”之類的專業。文化産業管理是一個新專業,為了加強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大陸高校已經建立了一個“全國高校文化産業研究與學科建設聯席會議”機制,是否也可以考慮建立一個“兩岸高校文化産業研究與學科建設聯席會議”,共同探討文化産業人才培養這件大事,合作開展文化産業研究呢?等等。總之,不斷豐富和擴大近年來兩岸文化産業合作發展的成果,共同推進兩岸文化産業合作、共贏、發展。

 

  在即將結束我的發言的時候,我願意用一個我在臺灣的經歷與大家共用:在我第一次訪問臺灣的活動即將結束返回大陸的時候,陪同我們的一位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的負責人問我,“胡教授第一次訪問寶島有何感想?”這一問,不由得我突然感到一陣激動,隨口借中國唐詩的意境回答道:海峽海水深千尺,不及兩岸兄弟情!

編輯:陳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