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神為何稱“社神”?
中國古代人們多把村口廟宇裏的土地神稱為“社神”,那麼,社神這個名稱如何得來?古代村落有大有小,多大的村落才可立廟祭拜土地神,土地神的管轄範圍又有多大呢?
據古籍堪輿書記載:中國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禮俗。因為土地載萬物,又生養萬物,長五穀以養育百姓,所以中國人歷來尊天而親地奉祀土地。《禮記外傳》稱“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故建國君民,先命立社,地廣谷多,不可遍祭,故於國城之內,立壇祀之”。 《禮記》之《祭法》篇注稱;“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滿百家以上,得立社”。《漢書五行志》又稱“舊制,二十五家為一社”。由此可見,所謂社,就是地方最小的行政單位。中國先民因“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所以以社為單位立廟供奉的土地神又叫“社神”。
土地神的身份演變及傳説
古代對土地的崇拜和對天帝的崇拜,具有重要的意義。祭土地是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小民百姓一年中的大事。先秦時期社神地位極高,故“社稷”一詞通常作為國家的代稱,祭祀典禮也由天子或各地行政長官主持。據古籍堪輿書記載:社神初無姓名。後慢慢演變,便有了特定身份。最初相傳的社神有兩個:一是句龍,《禮記祭法》記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千九州,故祀以為社”。一是禹,傳説他勤勞天下,死後托祀于后土之神。大地生長草木五穀,養育人類,故被視為無窮力量的神靈。東晉以後,民間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為土地神。《老子天地鬼神目錄》曰“京師社神,天之正臣,左陰右陽,姓黃名崇。本楊州九江歷陽人也。秩萬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從之”。明清以後民間又多以名人作為各方土地。例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傳為唐代大文人韓愈。杭州太學一帶,原是岳飛的故鄉,於是太學就奉岳飛為土地神。
土地神的形象
據考究,南宋之前土地廟裏只供奉著土地公公,而南宋之後,土地廟中則配有土地婆。這個習俗沿用至今,現許多農村土地廟裏都供奉著土地公和土地婆。而土地公和土地婆都是慈眉善目,白鬚白髮的老人。但有些地方的廟宇卻只有土地公而已?這跟民間傳説的一個故事有關。傳説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時,問他有什麼願望與抱負。土地公回答希望世上的人個個都變得有錢,人人過得快樂。土地婆卻堅決反對,她認為世間的人應該有富有貧,才能分工合作發揮社會功能。土地公説:“那麼,貧窮的人不是太可憐了嗎?”土地婆反駁道:“如果大家都變成有錢人,以後我們女兒出嫁,誰來幫忙抬轎子呢?”一句話説得土地公啞口無言,並打消了這個原可讓世人“皆大歡喜”的念頭。也正是因為土地婆的反對,人世間才有今天的貧富差別。所以有的地方的人們覺得土地婆自私自利,是一個“惡婆”,因而不肯供奉她,但卻對土地公推崇備至。但也有人認為土地婆的觀點符合人類發展,所以中國南方土地廟常有對聯稱:“公做事公平,婆苦口婆心”。
土地公、土地婆的神職
關於土地公與土地婆的神職,有多種説法。據古籍堪輿書記載:自東晉以後,隨著封建國家從中央到基層的官僚制度的逐漸完善,土地神也演變成為在道教神階中也逐漸等級化,退變細化為管理本鄉本土的最低級的小神。如《搜神記》卷五稱廣陵人蔣子文因追賊而死。後蔣子文死後化身為土地神,並顯靈於道説:“我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這裡所指的“福爾下民”,就是指保祐本鄉本土家宅平安,添丁進口,六畜興旺,並且為百姓主持公道。古時人們把延續香火當成家族中的一件大事,因而人們對土地公與土地婆推崇備至,經常到土地廟祭拜,祈求土地公與土地婆送子送福。如果一家人在過去的一年有添丁的,那麼就要在第二年春節期間抬著土地公與土地婆的神像遊村,一方面表達添丁之喜,二來答謝土地公與土地婆對自己家的恩賜。此外,在民間,除了遊神外,在元宵那天還會擺點燈酒。因“丁”的諧音,“點燈”有“添丁”之意,故擺點燈酒來慶賀。
但也有另外一種説法認為土地公與土地婆是掌管地府行政的,除了保護鄉里安寧平靜,同時隸屬於城隍之下,掌管鄉里死者的戶籍。在漢族許多地區有一個這樣的習俗,每個人出生都有“廟王土地”——即所屬的土地廟,類似于每個人的籍貫。一個人去世之後,道士做超度儀式時,都會去其所屬土地廟作祭祀活動。或者是新死之人的家屬,到土地神廟,稟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資料,以求土地神為死者引路。如潮汕地區有一種稱為“報地頭”的習俗。若是家中有人去世,必須到土地廟報喪。由村中長者持白燈籠,帶領死者男性子孫穿孝服到地頭神廟報死。到廟,長者上香後取出年庚帖,對著神像報告説:“生從地頭來,死從地頭去,時辰念給老爺知。”通過這種方式讓死者到土地神那裏報到,並由土地神引領其踏上輪迴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