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近年來,青海省的文化創意活動可謂異彩紛呈,吸引了國內國際的目光。這些活動的舉辦不僅大大擴大了青海的對外影響力,推進了青海的對外開放、文化交流和旅遊業發展,還對大美青海形象塑造、青海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8月6日上午,青海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吉狄馬加會見了參加“2010全國重點網路媒體青海行”大型採訪活動的媒體記者,向記者介紹了有關這方面的情況。
記者:中國(青海)世界山地紀錄片節從2008年起定為雙年節,請您談談舉辦這一文化活動的初衷。
吉狄馬加:2008年,我們策劃並舉辦了世界山地紀錄片節,成功打造了又一個世界各國影視藝術家們創作、研討和交流對話的國際性平臺。這個世界山地紀錄片節是一個首創。因為我們都注意到,這些年來,在眾多思想者和藝術家對山地的關注與行動中,世界上誕生了大量以山地為講述對象的不同風格、不同內容的紀錄片,它們如同山地的自然、文化和生活一樣豐富多彩,在當代世界紀錄片之林,以其枝繁葉茂而佔有一處顯要的位置。然而據我們了解,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較大規模的針對這一主題而搭建的國際性展示與交流平臺。地處世界屋脊、群山之巔的中國青海,有責任、有義務、也有自信的理由,承擔起這一時代的需求和歷史的重托。這就是我們舉辦世界山地紀錄片節的初衷。
記者:如果説2008年世界山地紀錄片節的成功舉辦打造了一個世界各國影視藝術家們創作、研討和交流對話的國際性平臺,那麼時隔兩年後,即將開幕的紀錄片節所要達到的預期目標又是什麼?
吉狄馬加:舉辦這樣的世界山地紀錄片節,就是想讓地處山地的青海一方面發展和拍攝自己的紀錄片,另一方面要和外地的專業電視機構合作製作紀錄片。世界山地紀錄片節期間,將會有眾多的紀錄片精英來到青海,我們希望與他們合作,共同參與到青海紀錄片的拍攝中來,通過這種方式極大地推動青海紀錄片的發展。這與青海的文化、民族、宗教和生物多樣性這些資源有必然的關係,與青海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有必然的關係。與此同時,青海舉辦這樣的紀錄片節首先是因為這裡具有豐富的紀錄片拍攝資源,我們要借此宣傳青海,給大家一個認識青海、了解青海的機會,並以此促進青海文化的不斷積累,促進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加強青海與國際之間的交流和對話,而更重要的是要使青海以一種國際化的眼光和氣度來開展這樣的文化創意活動。記者:從“山地世界,人與自然,多元文化的共用與傳承”到“山地民族,原生影像,人類記憶的延續與傳播”,兩屆紀錄片節主題上的變化有著怎樣的內在聯繫?
吉狄馬加:山地世界是民族文化的最大寶庫。世界山地紀錄片節,旨在以影視的形式、藝術的視角、人文的思考,致力於探索一種特殊的地域環境和文化背景下人與自然的關係,講述萬物生存的故事,並以此反省社會發展和人的共同命運,為實現人類多元文化的共用與傳承而努力。因此,可以説世界山地紀錄片節紀錄片的內容不僅是青海人關注的,更是全人類關注的。我們可以看到,兩屆紀錄片節的主題都與文化記憶有關,都與民族文化的傳承有關,都與我們歷史影像的記錄有關。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進一步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
記者:2010年中國(青海)世界山地紀錄片節的亮點和看點是什麼?
吉狄馬加:從總體來看,今年的紀錄片節規格比較高,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家廣電總局、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和青海省人民政府是主辦單位。大家知道,我國目前有北京、上海、廣東、四川電視節和中國(青海)世界山地紀錄片節等五大電視節,其中以紀錄片為主的是廣東省的廣州紀錄片大會和我省舉辦的世界山地紀錄片節。從目前籌備的整體情況來看,今年參展的單位比較多,作品達到了511部,而今年上海電視節的參評作品大概是一百多部。我們的參評作品數量如此之多,在全國都是不多見的。這一點就充分説明,我們的紀錄片節還是很受國內國外關注的。
此外,考慮到今年青海玉樹發生的7.1級地震,中央和地方的很多電視臺都拍攝了很多抗震救災的紀錄片,我們在紀錄片評獎中特別設立了“人類災難救援獎”。
本屆世界山地紀錄片節安排了內容豐富的活動,其中重中之重是高峰論壇。目前,我們已經徵集到了五十余篇關於山地文化,特別是山地紀錄片製作的論文,將精選出三十多篇彙編成冊,有12篇將在論壇上宣講,這些論文的品質很高。
記者:作為一個世界首創的文化創意,青海打造世界山地紀錄片節的優勢在哪?自信源自何處?
吉狄馬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作為當前公認的世界四大超潔凈地區之一,它的物種的原生態價值可想而知;作為黃河、長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等著名江河的發源地,它對億萬人生存環境和對東方文明誕生與發展的影響可想而知;作為多民族共生、多宗教共存、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舞臺,它對保持人類文化多樣性和生活多樣性的意義可想而知。那麼這樣一片充滿神性的山水、這樣一種在神奇中延續的生活,對山地紀錄片創作的價值和誘惑當然可想而知。
青海的山水環境創造了這片土地上特有的生命現象和生存秩序。而在這個秩序中,人類創造了被自然接納的歷史、宗教、藝術觀念和生活方式。這是一個深邃廣闊的秘境,我們對它的認識、記錄和講述還遠遠不夠。莊子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儀,萬物有成理而不説。”青海就是一座在大美中沉默的寶庫,它期待更多的藝術家來開啟這寶藏之門。我們相信,世界山地紀錄片節將成為世界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紀錄片藝術家們創作、研討和交流的最好平臺之一。
這些都是我們打造世界山地紀錄片節的優勢和自信所在。我們相信,憑著我們和所有紀錄片製作者對紀錄片的熱愛,對山地自然和山地文明的關注與思考,對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神秘召喚的呼應,我們一定能一如既往並堅持不懈地辦好世界山地紀錄片節。
記者:在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的21世紀,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被推到國際浪潮前沿。一個欠發達的多民族地區的文化,如何在對外開放中打造立足世界的民族文化品牌,同時又要不失個性地傳承和傳播?
吉狄馬加:青海省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之一,是一片被視為地球最後凈土的高原大陸。這是一種由高原特殊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造就的“大美”,蘊含著自然造化的神奇創意,帶給人視覺的衝擊和心靈的震撼。青海的山川草原曾經是西部民族交融演化的大舞臺。目前世居民族有漢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在550多萬人口中,少數民族佔46%。各民族在不同領域中保持著既有鮮明個性又有現實適用性的歷史文化、傳統習俗、宗教信仰和生産生活方式。這些豐厚的民族文化是取之不盡的寶藏。這些就決定了青海最顯著的特點在於,它原始壯麗的自然之中蘊含的人類文明與文化,這種文化就像它生存的環境一樣,具有某種神秘性,或者説具有某種雖然古老卻又不失新鮮和活力的特殊性。我認為,青海的文化創意和品牌打造就立足於這些自然和人文的特殊優勢。當然,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落後,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我一直有一個觀點,經濟的滯後,不完全等於文化、旅遊和體育事業的落後,相反,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往往又是文化、旅遊等資源富集的地區,同時也孕育了豐厚的民族文化,而且越是交通不便、貧困的地區,越保存著古老豐富的原生態文化。由於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式,人們有意無意地、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它們的存在,沒有把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作為優勢礦産去挖掘、整合、開發。我們認為,如果以文化的視野、全局的眼光、開闊的思維去重新審視過去長期被我們忽視甚至忽略了的東西,如果把文化産業發展和脫貧致富連接起來,既能夠傳承文化,也可以使文化的傳承得到回報,文化發展也會具有更大的想像空間和創意空間。
記者:您提出青海要走出一條欠發達地區文化創意發展之路。那麼,在青海民族文化創意和品牌打造的實踐過程中,您是以怎樣的思維把一種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優勢確立在國際視野中的呢?
吉狄馬加:在21世紀的國際關係和世界秩序重建中,文化的影響力已由從屬地位上升到了決定作用的主導地位。我國已經把發展文化産業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這對我們是一種使命。
發展創意經濟是一個世界性趨勢。對於經濟社會落後的青海,創意也是可為的嗎?回答當然是肯定的。文化創意産業雖然要求高度發達的高新技術,但又不完全依賴高新技術,它強調的是以文化為發展經濟的理念,依靠的是文化資源優勢,需要的是想像力和創造力。實際上,越是落後地區越應該通過創意實現同發達地區處在同一起跑線上,通過創意思維發展文化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探索一條欠發達地區發展特色創意文化的成功之路。
在當今社會和當今世界,一種區域性的、民族性的傳統文化,如果想要保持它的生存和價值,僅僅依靠保護是遠遠不夠的,它更需要在內部傳承和提升,需要對外交流、吸納和傳播。青海並不因為地處高原而遠離世界,相反,我們可以憑藉位居地球之巔的優勢而放眼世界,更加清晰地認識我們自身條件的優劣,從而有效地取長補短、揚長避短,走向世界。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