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春要聞     看春晚     兩岸春節往來     海外共慶     話説春節     各地新春     長假休閒     Happy New Year
 
字號:
中國人“拜年”門道多

  時間: 2009-01-08 08:58     來源: 北京文網     
 
 

春節

 

春節

拜年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年”原本是指怪獸

傳説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除夕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便流傳開來。

飛帖名刺是賀年卡鼻祖

在古代,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所以拜年的時限可以延長到正月十五元宵燈節左右。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盛放飛帖之用。

這個風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

明代人以投謁代替拜年。這裡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在的賀年卡的起源。“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帖,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

拜年分五類

過去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五類:

一是拜家里長輩。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二是走親戚。初一或初二必須到岳父母家,並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和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三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係平輩則只需拱手一揖而已,如主人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作攙扶狀,連説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四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

五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捨得街坊,素日沒有多少來往,但見面都能説得來,到了過年時,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一抱拳説:“恭喜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拜年時間要把握好

拜年很有講究。選擇合適的時間,是拜年的第一要素。由於平時勞碌,年節期間人們一般起得較晚。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歡選擇晚上拜年,一坐好幾小時,也難免影響主人休息。做客逗留時間一般以半小時至40分鐘為宜,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

拜年時,若進門問聲“新年好”,旋即匆匆離去,會給人以“缺少誠意”的感覺。禮物也應得體。給長輩、師傅拜年時,應適當帶點禮物。禮物既不宜太昂貴豪華,又應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鮮花,送上一張精美的賀卡,是一種浪漫溫馨的拜年方式。別人送給自己的糕點,一般不宜轉送他人,否則食品在“旅遊”中難免會腐爛變質;給年邁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應該有益於對方強身健體,以免造成浪費甚至引起誤解。自己動手製作一個精美的小禮物送給同學、戀人、同事等,既可表達真摯的情誼,又可顯現自己的才華。

拜年時,鄰里相坐、同學相逢、朋友相聚,皆應“過年言好事,出口稱吉祥”,縱然平日有些積怨,也不應提起,至於聊侃時不談粗俗的事情,不講無聊低級話語,就更是常識、常理了。

 
編輯: 董潔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