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西海外“歡樂春節”活動看中華文化怎樣“走出去”

時間:2012-02-29 13:51   來源:光明日報

參加新加坡“春到河畔”展演的《劉三姐》歌舞短劇。

外國遊客通過海外“歡樂春節”活動了解廣西文化。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廣西藝術團“春到河畔”活動中,參觀手工藝品製作。

  (以上圖片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提供)

  關於本期主題

  文化部自2010年起,在全球各地開展了“歡樂春節”文化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演出、展示和交流,與世界各國人民一起分享中國春節的快樂,傳遞“歡樂春節,和諧世界”的美好願望。

  2012年的“歡樂春節”活動在全球66個國家和地區火熱進行,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根據文化部和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指示,組派了廣西文化代表團、廣西青少年藝術團、廣西柳州藝術團、廣西民族民俗文化展演團共4個“歡樂春節”活動代表團、150余人,于1月19日至2月12日春節期間,先後分赴新加坡、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土庫曼、韓國等6個亞洲國家進行演出交流,為這些國家人民獻上了一場場精彩紛呈、民族風情濃郁的文化盛宴,完成了國家交給的文化外交使命,成為了世界多元文化的一抹亮色。日前,本報與廣西文化廳在南寧召開座談會,圍繞“歡樂春節”活動,就中華文化怎樣“走出去”展開深入研討。

  文化部外聯局局長助理 趙海生

  融入當地融入人心

  文化部利用春節時段推廣中華文化的活動已經做了十幾年了,“歡樂春節”活動到今年是第三屆,它已經走過82個國家、122個城市。本次海外“歡樂春節”無論在覆蓋面上還是知名度上都得到進一步拓展。

  在本次海外“歡樂春節”系列活動中,廣西舉辦的活動是一個亮點。首先,它涉及的面非常廣,4個團,分別設定四大主題,走了6個國家,為期10天的展演和展銷開展了44場活動。其次,此次“走出去”的形式多種多樣,既有文化交流項目,又有文化貿易方面的項目;既有歌舞、器樂、雜技,又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展示、民族民俗的表演,以及廣西的美食,全方位地展示了廣西的風采,為國家增添了光彩,也為廣西增添了光彩。

  廣西這次之所以能夠在海外“歡樂春節”中做得這麼出色,和廣西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分不開的,和文化系統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充分的文化自信是分不開的。廣西是一個文化大省,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尤其是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在今年獲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應該立足東盟,走向全球,在全世界範圍內更充分地體現廣西文化的特色。

  海外“歡樂春節”是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的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徑之一。利用春節時段集中展示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最終目的是要融入當地,融入人心,不能走形式,要展示咱們的文化,交流互鑒,走入殿堂,走入廣場,深入人心。廣西這次做得非常出色,我們願意與廣西進一步加強合作,以“歡樂春節”為基點,共同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作出更大貢獻。

  文化部外聯局亞洲處處長 王晨

  從“造船出海”到“搭船出海”

  本次海外“歡樂春節”廣西開展的六國行活動有三個特點:

  第一,真正體現的是民族的廣西、文化的廣西和中國的廣西。廣西是個多民族地區,它所展現的民族風采是我們此次活動的最大特點。在展現民族風采時,外國民眾看到的不僅是廣西,更是中國,廣西文化的璀璨與發展折射和反映出了中國文化的璀璨與發展。

  第二,廣西走出了一條新的道路,即從原來的“造船出海”到現在的“搭船出海”。廣西文化周是廣西固有的品牌,自治區創立這個品牌之後,經過不斷努力,到了很多東盟國家演出,打造了一條友誼之船、文化之船。而這次參與海外“歡樂春節”活動是“搭船出海”,搭乘的是中外建交整年份的“紀念之船”。到新加坡參與“春城洋溢華夏情”和“春到河畔”這兩個品牌活動的展演,讓我們真正做到了“以我為主”和“為我所用”,真正達到了從“造船出海”到“搭船出海”的效果,性價比很高。

  第三,這次海外“歡樂春節”活動也是第一次真正把廣西的文化産品帶出去。中國文化“走出去”,一方面是指中國的文化産品“走出去”,另一方面是讓海外民眾接納我們的價值觀。要真正讓我們的文化走進他們的社會,進入他們心中,才能達到弘揚中華文化、增強中國軟實力的目的。

  春節是一種文化形式,利用這個機會,在節慶的氣氛中有文化的交流、文化的宣傳、文化的推廣,可以更好地營造出和諧的氣氛。“歡樂春節”要達到的一個目的,就是讓文化市場、文化經濟跟著春節運轉,把春節的習俗更好地規範化和程式化,用文化産品來推動中國的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 劉咏梅

  對“走出去”給予政策支援

  中國文化“走出去”,我建議國家在三方面應給予支援。

  首先,立足廣西的文化對外交流,希望國家能儘快成立東盟文化交流中心,並將其設立在廣西南寧。因為廣西至少擁有三個優勢,一是就地緣優勢來説,廣西靠近東盟國家,借東盟博覽會的平臺,方便舉辦各種活動;二是就文化優勢來説,除了與東盟國家在語言文化方面有很多相近之處外,在飲食文化、建築文化等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處;三是因為東盟博覽會已永久落戶南寧,東盟文化交流中心理應設到南寧。

  其次,希望國家儘快設立文化發展基金。目前,廣西各地都已設立專門的資金支援文化的發展,希望國家能儘快給予相關財政支援,而且能單列文化“走出去”的財政預算,尤其是針對民族文化産品“走出去”的資金應單列。有了專項資金,更方便開展工作。

  最後,希望國家儘快加大文化“走出去”相關的立法保護保障工作。隨著對外交流越來越多,立法保障滯後的問題也日益凸顯。一方面是文化産品本身的智慧財産權保護問題,另一方面是産品在海外經營時的版權問題。比如此次海外“歡樂春節”活動,廣西派出150多人的四大隊伍赴外演出,他們在境外的權益如何保障,應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來保護和保障。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廳長 余益中

  讓“歡樂春節”發揮更大作用

  海外“歡樂春節”作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品牌,堅持做下去絕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這裡,我提幾點建議:

  首先,文化“走出去”要由形式的影響向內容的影響轉變。海外“歡樂春節”品牌是中華文化“走出去”很重要的載體之一,以往基本上是以舞臺的形式送文化,今年我們有所創新,將廣西的繡球文化、壯錦文化、銅鼓文化、飲食文化等與舞臺形式相結合,這樣影響力更加廣泛。

  第二,根據國家大局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怎樣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值得我們思考。比如根據廣西目前開放的態勢,在哪些國家舉辦“歡樂春節”活動能收穫最大效益,這對於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第三,國家有關部門或者地方政府,包括一些大型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應該很好地利用“歡樂春節”品牌活動來拓展海外關係和海外業務,將文化“走出去”與經濟發展很好地聯繫在一起。

  第四,有條件的話最好是安排隨行記者跟蹤報道,以便進一步擴大影響力。這不僅能增強國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也能使海外華人的文化自信得到增強。

  最後,提兩點建議,一是希望“歡樂春節”的活動能早計劃、早部署、早安排,把活動預算列入當地財政預算,以便開展工作;二是建議政府主管部門建立相關的鼓勵、獎勵制度,對辦得好、有成效的地方和單位給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這也將對文化制度建設起到很好的作用。

  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黃偉林

  “走出去”的廣西文化

  近年來,廣西在文化“走出去”方面成效顯著,提升了廣西開放創新的國際形象,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廣西文化“走出去”,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充分挖掘廣西文化的內涵,更加凸顯廣西文化的特色。山水文化、海洋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多元互補是廣西文化的特色,廣西文化“走出去”以特色吸引眼球,以特色打造魅力,又一次證明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一文化原理。

  二是知己知彼。文化“走出去”不應該是“自以為是”的行動,而應該是“知己知彼”的交流。因此,不僅要重視文化“走出去”的行為,更要重視文化“走出去”的策略和文化“走出去”的效果。廣西文化“走出去”正是通過尋找廣西文化與境外文化的融洽點,尋找不同文化能夠交流溝通的共同處,使廣西文化得以在“和諧的氛圍”、“互動的機制”和“共用的語境”中被世界所接受。

  三是以複合性、立體化的文化産品“走出去”。演藝、展覽、銷售、美食、出版、旅遊、論壇、比賽等,造就的是複合性、立體化的文化效果。文化傳播和文化接受,從來不會單一純粹,而是複合多元,廣西文化“走出去”,恰恰實現了複合多元的文化交流與文化傳播。

  廣西文化不乏“走出去”的“家珍”:如文學的白先勇、梁羽生,時尚的靳羽西,美術的周氏兄弟等等。這些有著深刻廣西烙印的世界知名文化人,早已經融入了整個世界,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世界文化寶庫的珍品。

  “走出去”,才能重新發現自己;“走出去”,才能充分展示自己;“走出去”,才能有效提升自己;“走出去”,才能找到與整個世界和平共處、和衷共濟的方式和途徑。

  廣西歌舞劇院院長 林燕飛

  2012年1月18日至26日,廣西歌舞劇院一行36人參加了新加坡“春到河畔”的演出。

  場景:在節目審查時,新加坡組委會提出一定要以電影版《劉三姐》為背景編排節目,而且指定在每一場演出裏劉三姐的歌或者劉三姐的劇目不能少於三分之一。用電影版《劉三姐》的劇情以舞臺形式演出,對我們來説有一定難度,主創班子看了電影版和舞臺版,經過細心琢磨,最後選擇了裏面的一些經典歌曲,如《山頂有花山腳香》、《只有山歌敬親人》、《姐妹採茶歌》、《對歌》等等,用這些歌串起來組成了一個有故事有人物的、壓縮版的《劉三姐》歌舞短劇。

  感想:想不到我們的節目在新加坡那麼受歡迎;想不到有如此多的新加坡高層領導出席和觀看我們的演出,並給予了好評;想不到新加坡藝術界的專家們看了演出後,主動邀請我們開了一次藝術專題研討會;想不到有如此多的中外媒體關注和報道;想不到新加坡聯合報業控股集團的李董事長提出與我們合作排演《劉三姐》劇目,並準備在東南亞市場演出,如果合作成功的話將開創廣西歌舞劇院與國外共同開發演出市場的先河。

  海外“歡樂春節”演出平臺,提升了廣西歌舞劇院的影響力,指明瞭院團改制和改革的方向,此行使我們走出了信心。

  廣西民族博物館副館長 農學堅

  廣西民族博物館在此次“海外春節”活動中組織了“廣西少數民族成就藝術展”,配合歌舞表演在新加坡展示廣西的風土人情。我們帶去了上百件的展品,包括服裝、刺繡、織錦等眾多的傳統工藝展品,還帶去了3萬多件各類傳統民族工藝品。

  場景:此次展覽,我們以壯鄉典型的、卯榫結構的吊腳樓為核心組成一個展區,整個展覽富有廣西民族特色和春節喜慶色彩。為期9天的展出,成為新加坡“春到河畔”展場的亮點之一,每天吸引了大量觀眾;每天都有很多人排著隊上吊腳樓要求拍照留影。

  我們帶去的所有工藝品銷售一空,銷售額達到10萬元人民幣。其中繡球最受歡迎,帶去的大大小小1000多個繡球,三五天時間就都賣完了。到最後,有觀眾看到挂在吊腳樓上被雨淋過的繡球,也要求買走。

  感想:我們的互動展覽,包括現場表演和工藝品銷售,都達到了預期目標,很好地展現了廣西的民族特色,促進了民族文化交流,增進了兩國的友誼。不僅新加坡的當地民眾,還有到新加坡旅遊的各國遊客,也通過我們的展示,了解了諸如刺繡等手工藝的製作過程和文化內涵。這次展示活動不僅産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還産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廣西雜技團副團長 覃偉波

  2012年1月16日至30日,以廣西雜技團為主的廣西青少年藝術團一行30人,赴新加坡參加第19屆“春城洋溢華夏情”演出。

  場景:新加坡華人佔總人口的70%,儘管如此,中文教育還是有一定困難。以前新加坡語言類只有英文教學,為了更好地和中國交流合作,新加坡加強了中文教學。我們到新加坡5所學校演出,他們的校長紛紛表示:“通過你們的演出,學生加深了了解,增強了學習中華文化的迫切性。”新加坡總統陳慶炎參加活動的時候也作了發言,他説,為了跟國際接軌,新加坡的學校在中文教育方面已經在逐步加大投入,通過此次中新兩國文化交流活動,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搭建了很好的中文學習平臺。

  感想: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作為中國傳統的藝術表演形式的雜技,很早就走出了國門,但是影響力還是有限,為什麼呢?我覺得需要集中各種文化元素,不僅是文藝演出,還有工藝品展示、美食和各種互動,共同搭建一個“共振”平臺——文化展演促進文化産品的銷售,工藝品的銷售又促進更多人來觀看演出。“春到河畔”現在已經是一個旅遊景點,每天來旅遊的人非常多,我們此次的表演,在新加坡可謂是家喻戶曉,這就是文化産生“共振”的最好案例。

  廣西柳州市藝術劇院書記 黨亮光

  在中亞四國建交20週年之際,柳州市藝術劇院受文化部和自治區文化廳的派遣,組織29人規模的表演團赴中亞的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4個國家,進行慶祝建交20週年暨“歡樂春節”的演出。

  場景:我們擔負著慶祝中亞4國建交20週年慰問演出的重任,每到一處都代表著中國的國家形象。時間緊、任務重,為了完成好這個任務,整個藝術劇院都沒有休息,年三十晚上還在排練,年初三就出發了。表演歷時16天,途經6個國家。中亞四國和廣西的氣溫差別之大,是我們完全沒有想到的;這四國的經濟水準有限,演出場地的設備、燈光大多是臨時湊齊;我們輾轉幾地之間往往只有一趟航班,有的甚至就只是能坐幾十人的小螺旋槳飛機。在演出過程中,一些演員生病了,發燒感冒,水土不服。

  在這種特殊情況下,我們成立了臨時黨支部,黨支部隨著訪問團走,黨員幹部起到了先鋒模範作用,很多黨員自己生病了也要扶團員起來吃藥,爭相登臺演出。只要燈光一打、音樂一響,就馬上振作起精神。烏茲別克文化部對我們的演出給予很高的讚譽,授予9位團員“功勳演員”稱號。

  感想:作為代表國家的文化使者,我們帶著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把博大精深的東方藝術展現給中亞人民,圓滿地完成了文化部、自治區文化廳交給我們的任務,同時為宣傳柳州、宣傳廣西,起到了積極作用。

  有一個問題需要指出來:演出時需要攜帶的道具、服裝等,在托運時常會遇到超重罰款的問題。我們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對此能給予扶持。

  廣西群眾藝術館館長 羅徵

  今年是中韓建交20週年,為配合國家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發揮廣西特色,廣西民族民俗文化展演團一行33人,于2012年2月4日至12日在韓國參加“歡樂春節”展演活動,通過開展民族民俗表演、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技藝展示、廣西農民畫展等活動,向韓國人民展示了廣西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場景:2月6日元宵節那天,中國駐韓國大使來看我們演出。演出過程中,我們群藝館一直想拍一張大使坐在那裏正式看演出的照片,誰知道到演出結束都沒有拍成。因為我們基本上都是一個節目表演完就會有一次互動表演,表演的時候他自己在拍照,每個互動節目他都主動要求參與。演出結束後,他主動登臺和演職人員交談,這個畫面讓我很難忘。當時到會的很多嘉賓都表示,這是他們度過的最難忘的元宵節。

  感想: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我演你看”式的演出,僅靠原有的舞臺式或者展覽式的交流方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當今社會的文化需求。我提出一種理念:要把傳統單向式的展演欣賞,變成參與性、互動性、體驗性為主的展演活動。

  在韓國演出的成功,使這種理念得到了充分的證明。所有參與我們活動的人員,不管是官員還是文化名流、學生、民眾,都能夠在輕鬆愉快的參與、互動、體驗中,認識和接受,甚至是愛上中國文化。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我們中華文化“走出去”,並提升影響力,有很大的幫助。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