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評論
 
《文匯報》:臺灣宜儘快開放大陸居民遊

  時間:2006-07-27 10:59    來源:     
 
 

  

《文匯報》今日發表文章説,四月中在北京舉行了國共經貿論壇,會後內地宣佈了對臺灣實施包涵漁農業、醫療、教育及旅遊等十五項優惠政策,其中有《大陸居民赴臺灣地區旅遊管理辦法》,開放大陸旅遊團赴臺觀光。臺北方面評估後規定,初期內地遊客到臺旅遊人數以每天一千人為限。此等措施難免給臺灣當權者拿為政治炒作,並扯到公權力協商和法律約束力課題上去,然而“行政院院長”蘇貞昌也得表示,只要對臺灣有利的,“不必因人廢言,而是應該全盤考量”,但就必須堅持臺灣主體性的前提。 

 

臺北在做技術性評估 

 

文章説,實務還是歸實務,就經濟含義上,相信臺北會因應內地所成立的“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密鑼緊鼓地籌組對口團體,準備進行協商及以後的具體操作實務——包括人數、入境安排、行程、接待旅行社、口岸交通等,為接待初期的內地遊客已如箭在弦。臺北方面亦為此作出評估,要把內地遊客到臺旅遊的消費額,設法由每人每天的四十美元,提升到一百至一百二十美元,臺灣的旅遊業才享商機。而就觀光路線,亦有提議要照顧南部的市場,故有“北進南出”、“南進北出”之説;並在行程預計規劃為五天四夜、七天六夜及十天九夜,俾使南部業者受惠。 

 

大陸居民憧憬臺灣遊 

 

文章指出,到臺灣旅遊,對香港人來説沒有出奇之外,近年多以週末自由行方式到臺逗留三至四天者,取其方便(特別在推行“落地簽證”措施後),確實是短期充電的好去處。但對隔絕了六十年的內地居民來説,到臺灣旅遊,相信有一定的吸引力——特別是緣自政治及歷史因素所衍生的情結,情形很可能像早年內地旅遊團到香港觀光一樣。蔣介石退守臺灣後的事跡及故舊,皆有條件發揮為吸引內地遊客觀光的歷史磁石,其故居“士林官邸”也推出按照宋美齡飲食習慣的“夫人官邸早午餐”,給遊人品嘗。筆者亦曾見內地遊客特意跑到宋美齡昔日在臺的座駕前留影一番。按此類推,其他帶有歷史氣味的場所,好像博物館、故居、紀念館等等,也不難成為內地遊客的投射情結的觀光點,這比吃、玩、住、買的磁力會否更持久,則拭目以待。 

 

內地居民對臺灣印象較深的景點,有日月潭和阿里山等,令筆者想起臺灣的原住民,會否也像紐西蘭的毛裏人(Moari,全國有四十萬人,佔人口百分之十二),其特色文化成為當地旅遊業其中主要的環節?臺灣十二大族的原住民,亦接近四十萬人,以泰雅、布農及亞美族人的分佈最廣,與毛裏族人同屬早年遷徙到來的“南島語族”,但原住民只佔臺灣人口約百分之二,其文化及生活方式會否是另類吸引內地遊客之處,或未可知。姑勿論如何,對久違六十年的內地居民來説,臺灣的山水、生活方式(lifestyle)、歷史、原住文化等,相信會有一定的吸引力;至於其可以發揮的持續性,則另作別話。 

 

旅遊資源有待深層次開發 

 

文章表示,然而,臺灣民間也洞悉兩岸間整體情勢的對比變化,了解現時“是臺灣比內地更需要大陸觀光客……問題即在於:當大陸人士到臺觀光逐漸增加後,臺灣還有什麼資源可以繼續吸引人來臺觀光?”(臺灣《中國時報》四月二十日社論《搶觀光客、務實經營觀光資源最重要》)。主催臺灣面對歐、美、澳紐、東南亞的旅遊競爭,須開發更吸引人的資源,作為長期觀光經營的重點。在居安思危的意識下,在仍然等待水到渠成的階段下,臺灣已理解到“如果不好好經營,好奇心的階段過去,大陸人士不想再來臺觀光,臺灣連最後的機會都沒了”(同上來源)。這種憂患意識,在務實經營的主線下,已蓋過了政治的考量,歸還到經濟活動的本質裏去——産品開發、推廣、營運、銷售等環節。這樣對內地居民到外旅遊的固有模式有甚麼變化——特別對包括香港在內四、五小時飛行範圍的旅遊熱點而言,會帶來何種的衝擊,暫時難以預知。但各地在爭取內地居民旅遊的進程上,無論是長、短、中途,相信只會愈演愈烈,各出其謀,只爭貴客(多留)朝夕,此點對香港的旅遊業持份者而言,也不能不察。

 

 (來源:華夏經緯網)

 

                             編輯:輕晨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