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訪問團抵臺之時,距備受島內關注的中國旅遊協會考察團離臺不過一月。“大陸赴臺旅遊團何時能夠正式成行?”我們所到之處,都有老友新朋熱切地問道。我們據實回答:目前大陸不少旅行社已經編制好旅遊線路。大陸民眾正式赴臺旅遊,僅缺臺灣當局放行這“臨門一腳”。
在臺訪問期間,我們留意島內旅遊資源以及業界現狀,作了一些觀察了解。差異何在?
“大陸的九寨溝、長城、黃果樹等等景點,那才稱得上奇觀;臺灣的日月潭、阿里山,一比就是‘小兒科’啦。”有的臺胞這樣對記者説道。
旅遊的本質就是體驗差異。愈是具有獨特性、差異性、壟斷性的景觀,愈是具有吸引力。臺灣旅遊資源對大陸游客的吸引力又在哪呢?
芭蕉葉狀的臺島面積雖不大,但四季如春,許多地方因地勢突兀而景觀密集豐富,加上多年興建,目前榜上有名的風景名勝點竟達500處之多,飯店、餐飲、交通、零售等與旅遊相關的産業也相當發達。大量旅遊産品中,不乏精品、絕品,肯定能夠引起大陸游客的濃厚興趣。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你可以傾心欣賞到許多精美絕倫的藝術珍品。著名的三希堂法帖,北京故宮藏有“三希”中的“二希”,另“一希”可在這兒看到。郭熙的《早春圖》等等,只有這裡才能見到真跡。
上阿里山,方知這是一片景區而非一“山”。穿過濛濛雨霧步入森林,那些年齡高達2000余歲的古老檜樹堪稱一絕。尤其樹腐留下的粗大樹蔸,經滄桑造化,酷若象、虎、龍、牛等等,令人不由得發出鬼斧神工之嘆。
泛舟“臺灣八景”中的絕勝日月潭,面積9000公頃狀若日月的湖面,除了一葉垂釣的小舟,僅只我們一條遊船在平鏡般的水面滑弋。聞著源自四週青山綠水的清新空氣,不由得回想起在臺北世界第一高樓———“身高”508米的101大廈,在薈萃展出1000多家本地中小企業産品的世貿大廈,在廢棄礦井基礎上建造的臺北縣金瓜石黃金博物館,那種人們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熱鬧勁兒。這種空間變化形成的差異,也很是耐人尋味的。開發教育功能從臺灣頂北的基隆,走到最南端的屏東縣鵝鑾鼻,我們走過的一些旅遊景區景點,一個突出的特色,就是十分重視開發自身的教育功能,為遊客提供親身參與與感受的優良環境。
臺北的國父紀念館,是座位於市中心的倣唐式建築,這裡既是人們緬懷孫中山恢弘業績與思想的重要場所,又成為綜合性的教育機構。據該館狄副館長介紹,這裡常年舉辦各種畫展、攝影展、根雕展及科技文化講座等等,成為市民享受終生教育的場所。不少退休的老人,非常喜歡來這兒,或觀賞《八千里路雲和月》等大陸風光片以解鄉愁,或打牌下棋看戲以延年益壽。狄先生笑著告訴我們:“館內2572個座位的大會堂,一年上演節目200余場。大陸許多藝術團體,常在這裡演出。大陸游客若有機會到這裡,碰巧還能遇見自己鍾愛的明星或節目呢!”“省親”之旅凡在大陸生長的人,對祖國的寶島臺灣均懷有特殊的情感。一旦踏上臺灣的土地,就會強烈地感受到一種血緣相親、文緣相承的認同感。雖然對這裡的某些用語有點兒陌生,例如地鐵被稱作捷運,部落格被叫做部落格等等,但因為長期的隔離之後乍然發現的那些相同相似之處,令人心裏又會涌出幾分親切感。特別是臺灣同胞的謙恭有禮與熱情好客,旅遊業界的良好服務水準,會讓人感覺自己似乎是在作一次“省親”之旅。
走進臺灣,你隨時都有可能獲得他鄉遇故知的愉快感受。在基隆,參與接待我們的聯合報駐當地特派員李公威先生,交談一會兒便在我們一行中認了3位同鄉。他高興地用從父輩那兒學到的方言,與我們暢談甚歡,臨別還一定要送當地特産———李鵠餅店的鳳梨酥讓我們品嘗。
這種“血濃于水”的手足之情,陪伴我們縱穿全島。業界的企盼在臺灣旅遊景區,記者發現除了少許日本、東南亞一帶的遊客,幾乎不見西方旅遊者的身影。這與大陸許多風景名勝區的盛況形成鮮明對比。
目前,臺灣旅遊産業對GDP的貢獻率只及1.6個百分點,如何振興觀光業正是業界內外關注的問題。一些臺灣朋友及旅遊界人士認為,大陸與臺灣兩地旅遊業互補性強。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一旦成為現實,一名大陸觀光客便可給臺灣創造兩個就業機會,還將帶動旅遊景區以及餐飲、運輸、通訊、金融等相關産業發展,對臺灣經濟的振興大有好處。
目前,每天進出大陸的臺胞平均過萬,而進出臺灣的大陸各領域人士每天不足100。臺灣的大量旅遊精品仍在閒置,現在該是臺當局順應民意,自行動手破“繭”的時候了。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6年02月07日 第三版)
編輯:芳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