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來,赴臺旅遊成為熱門話題。大陸一些旅行社搶先和臺灣同行聯繫,設計旅遊路線,制定線路報價,更有等待已久的大陸居民排出時間和預算,憧憬暢遊寶島。但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無論對業者還是遊客來説,他們等來的將是什麼?
5月3日,大陸宣佈開放大陸居民到臺灣旅遊。去臺灣旅遊隨之成為熱門話題。據媒體報道,中旅總社已經向一些老客戶發出了諮詢表格,希望了解他們對臺灣旅遊産品的看法,並且開始接受赴臺旅遊的預訂報名。還有些中小旅行社搶先和臺灣同行聯繫,設計旅遊路線,制定線路報價。更有等待已久的大陸居民排出時間和預算,憧憬暢遊寶島指日可待。但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無論對業者還是遊客來説,他們等來的將是什麼?是心願得償?還是又一次失落無奈?
怎一個“難”字了得
一位媒體同行向記者斷言:想去臺灣旅遊?至少今年別想,這個夏天和秋天我們仍將收穫失望。
記者電話採訪台北一位旅遊業者,他説,兩岸同業的具體操作流程尚未商談,臺灣當局對大陸游客種種複雜的審批手續沒有鬆動,管理條例沒有改變,而且對按春節包機模式同業間協商不鬆口,真正實現大陸游客來臺,難!
自1987年11月臺灣當局允許民眾赴大陸探親以來,截至2004年,臺灣同胞來大陸探親、旅遊、經商、求學的人數累計達3387萬人次,而且呈逐年增長的趨勢;但在臺灣當局種種阻撓、刁難甚至歧視性的政策下,兩岸人員往來處於極度不對等的狀態,大陸赴臺人員只佔臺胞來大陸的1%而已。
雖然1988年臺灣當局開放大陸民眾赴臺訪問,但報批手續繁複困難,旅遊仍是禁區。2001年底,在兩岸人民特別是臺灣業者的強烈呼籲下,臺灣當局通過了《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從事觀光活動許可辦法》,這個“許可”將大陸人民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在大陸生活工作的人士;第二類是出訪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人士;第三類則是旅居港澳及國外4年以上並取得工作許可的人士。目前,臺灣當局允許“第三類”及“第二類”大陸人士到臺旅遊,但對於絕大多數生活工作在大陸的民眾來説,這項“開放”形同虛設。
此次,為了真正實現大陸游客赴臺旅遊,大陸在宣佈開放後,馬上拿出了可行的操作方案,建議臺灣方面由民間旅遊機構牽頭與大陸中國旅遊協會進行有關事項的商談,商談時間通過雙方協調後確定,商談地點可在大陸,可在臺灣,也可視情況在香港、澳門。待商談達成一致意見後,兩岸旅行社按商業操作簽訂合同,大陸游客即可啟程。
可惜,對此務實的建議,臺灣當局主管大陸事務的“陸委會”主委吳釗燮堅持,要完全解除大陸居民赴臺限制須經兩岸官方協商,“不能完全比照”民間對民間、行業對行業的春節包機協商模式;當大陸方面展示足夠的彈性,有關官員對媒體表示可以接受臺灣觀光局官員以民間身份參與磋商時,臺灣又表態“兩岸必須以雙方政府同意的方式進行會談”,大陸方面堅持與民間組織談是“象徵中方缺乏誠意”;又提出如果大陸堅持“一中原則”便“代表他們還沒有準備好”……
這種種攪局的言行,連坐下來協商的椅子都撤了,大陸游客赴臺成行,又怎是一個“難“字了得!
怎一個“盼”字了得
記者2002年4月在臺灣採訪,就親歷過臺灣旅遊業熱盼大陸游客的第一波熱潮。受到2001年底臺灣當局出臺“許可辦法”的鼓勵,臺灣業界一度樂觀地以為即將迎來一個新的商機。當時,稍有規模的旅行社爭相向主管部門交納承辦大陸團的保證金,培訓專門接待大陸游客的導遊,親赴大陸了解遊客的需求,各種有關開放大陸游客赴臺的聽證會、業務會、記者會紛紛舉行。可惜熱鬧過後,對當局開放大陸游客赴臺,臺北一家旅行社的總經理形象地形容為“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面對權力,商家奈何?
臺灣的旅遊業者面對越來越大的壓力,近些年臺灣旅遊業一路下滑,每年赴臺遊客只有250萬人次左右,遊客銳減令旅遊業者虧損嚴重,慘澹經營。為了振興臺灣旅遊,臺灣當局也提出了很多口號和計劃,還有“2008年觀光倍增計劃”目標,並且為公務員發放“旅遊卡”,此卡只能異地消費,借此期望刺激內需。但業者心裏都有一本賬,一條最簡便易行的路就在眼前:放行大陸游客。無奈當局寧願繞過陽關道。
臺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總會理事長曾盛海早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算過一筆賬,即使是按照“許可辦法”的規定,每天放行1000名大陸游客入島,臺灣一年增加36.5萬大陸游客,按每人在島內消費台幣1萬元左右(約合2500元人民幣)計算,旅遊業每年就會增加500億元台幣的收入。正因為如此,對大陸開放民眾赴臺旅遊,島內多數人認為是善意的體現,臺灣當局沒理由阻擋,企盼此事早日實現。而對於眾多大陸游客來説,出於好奇心和民族感情,臺灣是首選的旅遊地,“登上日光岩遙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這首歌他們已經唱了20多年。
怎一個“貴”字了得
即使阻礙重重,但我們依然確信啟程赴臺旅遊的那一刻一定會在某一天到來。對於遊客來説,價格是確定行程的重要因素。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赴臺旅遊所費不菲,至少要每天1000元人民幣,即7日遊要7000元,10日遊便要上萬元,這遠遠高於港澳及東南亞的旅遊費用。價格高的部分原因是臺灣消費指數偏高,小餐館裏的一碗麵要在15元人民幣左右;還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原因仍是“三通”不通,遊客仍要繞道港澳,增加了旅遊成本。
旅費偏高不僅對嚮往寶島臺灣的大陸游客造成困擾,從長遠看也會影響臺灣旅遊在大陸市場的推廣。先行一步的福建居民金門遊便是一例。自去年12月7日福建居民“金門遊”啟動後,並沒有出現兩岸業界預期的火爆場面,幾個月來只有千余名福建遊客到金門,與“一天限定600人”的設想相差巨大。分析原因,價格是一個重要因素。今年4月,價格1980元的金門三日遊下調10%-15%後,赴金門遊客有所增加。因此,在辦證等各個環節降低旅遊成本仍是島內業者的努力方向。
除了價格貴之外,大陸赴臺旅遊者還要準備付出些其他的代價。一位曾經作為“第三類”大陸人士2002年到臺灣旅遊的日本華僑曾向記者抱怨,在臺旅遊有種種“不便”之處,時時被導遊婉轉提醒只能在指定的區域活動,不能“亂走”,不能離團,晚上10時之前必須回所住酒店,訪友要提前申請。最令他耿耿於懷的是,他居然不能到近在咫尺的臺北姐姐家吃頓家常飯,被告之要填表申請等待批復,“我們到底是遊客還是政治犯?”他的臺灣之行看來並不愉快。記者曾向臺灣一位旅遊業者求證此事,他苦笑著説:“我們也沒有辦法,的確是有一些亂七八糟的規定。”
我們期待臺灣業者向當局呼籲,即便放行大陸游客,也不要把他們的客人當成“間諜”、“偷渡客”,這對大陸游客的情感和尊嚴是挑戰和傷害。同時,做客臺灣的大陸游客也要入鄉隨俗,不卑不亢,自重者人敬之。絕大多數臺灣民眾謙和有禮,即便他們之中有人表現出對大陸的誤解和偏見,我們仍應有理有節。
在大陸游客與臺灣山水之間,能否建立“相看兩不厭”的境界?先不管政治層面如何作為,我們期待兩岸人民的素養和智慧。(人民網記者 陳曉星)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