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宣佈開放居民赴臺旅遊後,在兩岸引起熱烈反響。連日來,相關部門都在積極準備,就兩岸開展旅遊業務進行討論。
■大陸旅行社開始預約登記
目前,大陸有600多家旅行社可辦理出境遊。面對巨大商機,它們無不摩拳擦掌。尤其是北京、上海和廣東的旅行社,早早就行動起來,動用可能的資源與人際關係爭取成為首批試點旅行社。
據了解,5月24日,規模龐大的中國旅行社總社出境部開通了“赴臺旅遊預約登記報名”,有興趣的遊客可以打電話登記姓名、人數、計劃遊覽的臺灣景點等;一旦開放,即可出團。該旅行社還將原來的港澳部擴大為港澳臺部。中旅表示,臺灣業者非常積極,已有航空公司與其商談合作事宜。目前籌備工作正在進行中,航班搭配、路線組合、價格成本可望在近期敲定。
上海旅遊部門則策劃把臺灣遊與港澳遊組合起來。據報道,上海30家旅行社的從業人員最快將在6月上旬到臺灣,進行為期一週的環島考察,主要地點包括臺北、花蓮、日月潭、阿里山和墾丁等。上海青旅負責人説,如果考察能夠成行,他們將確定景點和交通路線,設計5天或8天的旅遊線路。目前,上海已有一些旅行社開始接受臺灣遊的預約。廣東幾家旅行社早早制定了赴臺旅遊線路,遊覽點包括臺北、花蓮、臺東、高雄、阿里山和日月潭等。
■臺灣業者盼望大陸人去買黃金
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也令臺灣旅遊業者歡欣鼓舞。主要遊樂區已開始訓練工作人員了解大陸習慣用語,同時加快投資步伐。以日月潭為例,目前其周邊旅館能提供的住宿量約3000人,因此鄰近的泰雅度假村預計投資1億多元新台幣(4元新台幣約合1元人民幣),興建一座有120個房間的觀光旅館,明年7月完工。劍湖山遊樂區除增加遊樂設施外,還在摩天輪下方挖溫泉,設于園區內的森林溫泉別墅將趕在明年底完工。位於嘉義市區的耐斯王子飯店是五星級飯店,有245個房間,明年中將投入使用,這裡可連接阿里山遊點,彌補山區旅館的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島內精品珠寶業者也把“臺灣遊”看做一次難得的機遇,尤其是黃金業者。世界黃金協會負責人陳志君表示,由於兩岸稅制不同,在臺灣買黃金要比在大陸買便宜。他預計臺當局全面開放大陸人赴臺觀光後,勢必吸引很多遊客到臺灣買黃金。
■不少大陸人認為“臺灣遊”價格過高
對於“臺灣遊”,大陸民眾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中旅剛剛開始預約服務,就接到了上百個諮詢電話。對大陸數千名網民“你去臺灣旅遊,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的調查顯示,39%的人選擇欣賞阿里山等美景,28%希望了解臺灣民俗文化,25%想要感受臺灣政治生態,7.5%選擇飲食、購物,還有人想去看明星。另一份調查也顯示,願意赴臺旅遊的大陸人高達81%,日月潭、阿里山、臺北故宮博物院和澎湖是他們最想去的地方。此外,鄧麗君的歌迷還盼望親臨鄧麗君安葬地———臺北縣“筠園”,憑吊心中偶像。
對於遊客最關心的價格問題,不少大陸旅遊業者認為,雖然大陸人都想去臺灣,但初期應先做高端市場,讓年收入在8萬—9萬元人民幣的城市高收入者先去。“中國海峽旅行社”總經理馮卓志説,開放“臺灣遊”對兩岸旅遊業來説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兩岸同業不要把市場做壞,應該先做高端市場,團費一天約150—200美元,總團費在人民幣1.5萬—2萬元之間。對於目前大陸市面上許多旅行社8000至1萬元的報價,馮卓志認為無法享受臺灣優質的服務。
這麼高的價位顯然與民眾的預期有一定差距。某網站的民意調查顯示,約60%的被調查者認為,5000元人民幣左右是他們認為赴臺旅遊的合理費用,也是他們認為能夠支付得起的價格。很多廣州市民抱怨:“1萬元簡直可以去歐洲了。”對此,旅遊業者也有自己的苦衷。臺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秘書長許高慶表示,目前臺當局開放大陸人觀光有兩種方式,一種需經第三地,另一種是允許在國外居住或工作的大陸人赴臺。許高慶説,以第一種來説,臺灣多數旅行社只能和泰國、新加坡旅行社合作。這些合作夥伴收的人頭費比臺灣還貴,原本一個人約人民幣1萬元的團費,到了臺灣旅行社手上只剩下四五千元了,要安排7天行程,根本不夠,因此只能住小旅館、吃小餐廳,儘量帶他們購物,觀光就找免門票的景點。如果臺當局全面開放,到臺灣的費用就可控制在7000至1萬元人民幣之間。以目前來説,可以在北部玩3天,中部停留一晚,或在日月潭或在阿里山,南部可以在臺南停一晚、高雄停一晚,再轉到東部住3個晚上。如果兩岸實現直航,從北京到臺灣旅遊的費用有望降低20%左右。
■“臺灣遊”仍有很多問題需要商討
除了價格因素外,大陸民眾赴臺旅遊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商討。一是到底什麼時候成行,由誰來協商。臺灣業者非常希望能由“中國旅遊協會”代表大陸方面,與臺灣相關業者進行溝通。但臺灣當局顯然不希望採取民間協商的方式,擔心喪失對大陸政策的主導權。二是每天1000人的限額實在太少。不少旅行社反映,這根本滿足不了市場需求。
專家指出,雖然“臺灣遊”存在巨大商機,但目前仍面臨開通直航班機、取消人數限制、簡化赴臺手續3大瓶頸。大陸已經多次表達善意,現在就看臺當局如何抉擇了:是順應民意取消相關限制,還是繼續阻撓兩岸交流?(特約記者 齊新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