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靜(臺灣) 自大陸方面宣佈開放大陸民眾來臺觀光,此間的觀光業、航空類股票立刻呈三級跳式的增長。當日觀光類股開盤,10分鐘全部漲到停板,華航、長榮及遠航都曾亮燈漲停。
這顯示了臺灣的觀光旅遊業及其相關的行業,這些年來生意都很不好做,一聽到有大陸旅客大批來臺,自然有大旱望到了雲霓的興奮。
有證券分析師立刻提出警訊,這件事涉及兩岸的互動,目前只有大陸方面釋出善意,股市一向做期待性的反應,短期內觀光股或有上漲,若最後兩岸官方沒有交集,股票反而會重挫下跌。
並非杞人憂天,兩岸交流一旦遇到需要臺灣當局配合的時候,事情往往就很不順遂,拖拖拉拉,前怕狼後怕虎,遮遮掩掩走前一步,又倒退半步。最後的結果都是臺灣百姓吃虧,多花錢或生意變得無利可圖,做不下去。在金門馬祖實施的小三通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平白設下諸多限制,只許金門馬祖的居民及福建臺商可以走這道航線,准許旅客直接“三通”,貨物卻不能通。3年多下來經濟效益很差,金馬居民怨言不絕。
這次大陸宣佈開放大陸民眾赴臺觀光的辦法,其實規模不大,預計每年批准30多萬人組團旅臺,一般是為期10天,希望採取春節包機模式,直接往來。
大陸旅遊團的潛力非常可觀。自從開放香港旅遊以來,每逢勞動節或10月1日長假期,香港在一週之內涌入數十萬大陸旅客,每次為當地帶來40多億元的港幣收入。2004年香港全年的旅客人次達到2600多萬,已高居世界的前六名。
臺灣的觀光業對這種世界級別的生意,焉能不怦然心動?
但是在此可以預言,“陸委會”絕對不可能順從民意,明快處理此事的。
副主委遊盈隆一如既往,立即以“空包彈”來形容這件事,大概是指其是一顆“宣傳彈”,缺乏實質內容,“陸委會”尚未決定如何要回應。遊盈隆強調,協商須由“雙方政府”或“雙方政府同意”之方式,進行有意義的對話。看來臺灣當局還沒有因應之策,只在引用老套招,把他套向“一邊一國”的架構中去。
已經有議論傳出,大陸旅遊團曾發生過遊客中途逃跑的事件,如何防止假旅遊真打工的情況?和其他可能衍生的問題?
這也是臺灣當局多年來慣用的“因噎廢食”的説法,用以拖延或化解兩岸交流的迫切要求。或能拖延于一時,因為經濟上的需要勢不可擋,將主導臺灣未來的所有政策。
近來臺灣民間的觀光業、旅館業者紛紛聚集開會,自發地研討如何因應大批大陸旅遊團來臺。除了當局的決策不明朗這一方面無法置喙之外,其他有關各旅遊點的配合措施,交通、服務人員的培訓等等,都得到廣泛的討論,也發現了許多亟待改善的不足之處。
主要景點如日月潭、阿里山等處,旅館床位充其量只有兩三千,明顯的不敷應用。與會者有人計劃在日月潭畔興建酒店,明年7月竣工,可以增添100多個房間。民間的積極性相當高,但是也有不少與會者擔心當局態度迄未明朗,若是變來變去,民間動作太快,又免不了遭受損失。
“陸委會”真正擔心的可能是最近委託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所做的民意調查,其結果嚇了他們一跳。這項民調顯示,自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之後,臺灣民眾對大陸政府的敵意大幅降低。有四成五受訪民眾認為大陸政府對臺灣當局不友善,去年12月的調查結果是七成九。有三成七民眾表示大陸政府對臺灣人民不友善,半年前的民調是五成五。
不到半年的時間,臺灣民眾對大陸政府的誤解與敵意,呈大幅度的下降。
這絕對是大部分“獨立”人士所不樂見的,因為“臺獨”的基本意識必須從仇視敵對中建立。連宋二位主席訪問一趟大陸,仇恨便化去大半。日後大批的大陸旅遊團來臺灣,增加了雙方人民的直接交往,仇恨的種子就更難播下了。
看來“陸委會”還有它的考慮,一時定不出大陸民眾來臺觀光的政策來。化干戈為玉帛,這是兩岸人民的心願,誰也擋不住。
(作者曾任臺灣美商美林證券公司總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