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解員生動的講述令團員仿佛參與了歷史
台灣網11月15日北京消息 “過去與未來、歷史與現代、藝術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非常有氣勢。既能表現出北京有力的時代步伐,又能體現出北京在歷史中的重要地位。”這是一位臺灣客家鄉親在參觀首都博物館時的深切感受。
昨天下午,參加首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的臺灣代表團成員來到位於中華第一街——長安街上的首都博物館參觀。客家鄉親們一下車,就被首都博物館古今結合的建築風格所深深吸引。
團員們首先參觀了《古代佛教藝術精品展》和《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在這兩個展區,博物館充分利用現代展陳技術和手法,營造出了精美絕倫的陳列氛圍,給予團員們以體驗式的參觀經歷。“在臺灣也有類似的博物館,但展陳模式沒有這裡的先進,而且講解員也沒有這裡的專業。”一位團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眼睛也離不開展品。
宋、遼、金時期的越窯青釉劃花宴樂人物紋注壺,元大都出土的青白釉多穆壺,明、清時期的宣德款灑藍釉缽等名貴瓷器,都是難得一見的稀世精品,令客家鄉親們嘖嘖稱奇,流連忘返。
團員們對老北京的民俗文化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他們特別要求講解員增加了《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的項目。清末民初的北京民俗像一部黑白照片引領團員們透過百年的歷史煙雲,回望清末民初的市井民風。
一位臺灣客家鄉親在參觀結束後深有感慨地表示:“以前也參觀過別的博物館,感覺都是回顧歷史,但是在這裡不一樣,我們好像參與了歷史,深切地體會到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感。祖國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到了我們這一代不但要保護好,還要進行發展。兩岸民間交流已經遇到了一個瓶頸,已經滿足不了目前兩岸文化交流大趨勢的要求,我們這次的高峰論壇,其中就涉及到了文化的發展,這就是一個契機一個平臺,我們要充分的利用,並期待下一個論壇的到來。”(徐唯實)
臺灣客家鄉親在欣賞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像
臺灣客家鄉親對舍利函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臺灣代表團中年齡最小的團員在展廳留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