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的春節與兔兒爺的德性一個樣,蹦蹦跳跳地過去了,出了不少蹦蹦跳跳的事兒。
據統計,全國在春節期間發生了1萬多起火災,經濟損失5000億元左右,其中最嚴重的幾起,與中國人的年俗——放鞭炮相關,浙江淳安的山火因鞭炮而起,六位村民在奮力救火時殉難;瀋陽五星級皇朝萬鑫酒店除夕因放煙花發生嚴重火災,大廈面目全非。一時間禁放煙花爆竹的聲音又四起。
從民俗學、社會學、經濟學的分析,完全禁放煙花爆竹恐怕也很難成為現實。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有需求就有市場,況且這個需求是中國的民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即是所謂剛性需求。且煙花爆竹是支撐一些地方經濟的傳統項目,比如説湖南的瀏陽地區,爆竹經濟具有決定性的地位。不讓放煙花爆竹,老百姓覺得沒有年味兒,還敲掉了一些地區的傳統産業工人的飯碗。如果“爆竹聲中一歲除”的場景從中國人的視野中徹底消失,哪方面來説都難以接受。
春節是傳統的購物狂歡期,大家的消費和賺錢慾望都想在春節期間發泄一番。世界級的連鎖超級市場零售商沃爾瑪和家樂福,因為在價格標簽和結賬時做手腳,被相關管理部門重罰,被查處的門店被處以50萬元的最高罰款。國人的心裏咯噔一下,怎麼連沃爾瑪和家樂福這樣的巨頭也做這種坑人的買賣呢?中國的超級市場連鎖業的發端,與這兩家世界巨頭密切相關,恐怕那句“顧客就是上帝”也來自這些西方國際商業巨子。
咱們中國人也有自己的商業道德觀,比如“顧客就是衣食父母”,但也有負面的用詞如“無商不姦”、“店大欺客”之類。似乎有一個永遠存在的市場倫理,商業行為人永遠在誠信這個天使和貪慾這個魔鬼之間搖擺,把持不住就成了魔鬼。在這個倫理下,單靠自律恐怕難以奏效,在貪慾的潘多拉盒子蓋被打開之後,就要生事,必須有一隻手來捂住這個蓋子,就是看得見的監管之手。有人説家樂福、沃爾瑪到中國來就“變味兒”了,我們寧願説不是中國不存在誠信文化,而是在疏于監管的環境中這二位有點兒忘乎所以了。如果其小小的不端待客行為被嚴厲地打過板子,想必不會輕易找不自在。
春節在長假的概念確立之後,成為旅遊的黃金期,對消費者、對商家而言都是黃金時段,旅行社是消費需求者和提供者的載體,在火爆的香港遊中,安徽的張姓夫妻因為與香港導遊為購物起衝突打了一架,上了電視,進了警察局,到了法庭,結果是張姓遊客改口和解,香港言論譁然,現在證實是收了封口費。
這件事兒的板子還真不能單單打在香港導遊的身上,據説張姓夫婦參加的旅遊團收費僅兩千元,在香港呆二日二夜,明白人就知道這樣的價格不是公平買賣,但沒有誰會故意做虧本生意,在接待方面的損失,當然要在購物回扣方面找補。遊客本身“貪便宜”的思維,一味追逐低價的旅遊,也是導致這種畸形事件發生的誘因。在世間永遠不會有“免費午餐”,買賣雙方總在公平和不公平二者之間博弈,往往對自己的利益是多多益善,對別人而言哪怕不公平也在所不惜。
任何買賣都應該以買賣雙方公平得利為基點,商家要三思,消費者也要三思,賺錢的賺在明處,花錢的花得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