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故鄉的年俗

時間:2011-01-27 09:24   來源:人民日報

  距辛卯年春節還有些天哪,幾位新結識的鄉友,特意從家鄉寧河縣,開車到北京來給我送門神。看著那純正七彩套版門神畫,不禁想起幼時送門神的情景。故鄉春節年俗的氣氛,頓時推開記憶的大門。

  送門神是冀東城鄉一種古老的年俗。那時的春節前後,好像總要下幾場大雪,一望無際的冀東平原,像一張展開的白地毯。飄飄灑灑的瑞雪,預示著豐收年景,鄉親們顯得格外高興,彼此之間送門神,既是對春節的祝福,更是對豐年的祈盼。這時送門神的人們,手提著或者懷抱著幾卷艷麗的門神畫,踩著撲哧作響的積雪,給親朋好友去送門神。昏暗的天,潔白的地,彩色的畫,疾步的人,彼此對照著相互映襯著,成了春節前這幾天裏,故鄉的一道溫馨風景。倘若送門神是在晚間,送畫人手提一盞照路馬燈,燈光在雪地裏晃動著,似流螢點點在雪裏紛飛,還會給寒冷的冬夜,增添些許溫暖和情趣。故鄉春節的年味兒,從送門神開始散放,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看過花燈吃過元宵,隨著新的勞作到來才漸淡。

  門神的造像,一位是秦叔寶,一位是尉遲敬德,家鄉人尊稱為“門神爺”。據説,有了這二位照看家門,家宅就會一年平平安安,鄉里人自然格外看重。為什麼會貼這兩個人的像呢?小時候只覺得好看,並不明白其中道理。長大後問長輩才知道:相傳有次唐太宗生病,聞門外有鬼呼叫,唐太宗很害怕,眾臣令秦叔寶和尉遲敬德兩人戎裝站立門外守護,唐太宗果然平安無事。隨後令畫工畫下兩人的像,懸挂在宮門左右鎮邪。這件事傳到民間,效倣而後成習俗,一直沿襲到今天。

  我的家鄉寧河縣,原來隸屬河北省,現在劃歸天津市,可是,説話口音和生活習慣,依然保持著冀東的特徵。過春節的習俗和禮儀,雖説有些兩地雜糅,但是更多的成分,還是屬於冀東地區。這一方水土滋潤的文化,無論經歷怎樣的變革,都難以撼動那古老的根。比如春節的各種紙製品,像門神、財神、春聯、剪紙、吊錢,都有著濃郁的冀東鄉土年味兒。這次幾位鄉友送來的門神,就是家鄉東豐臺的老版畫,兩位門神造型栩栩如生,正是我小時候看到的模樣,比別處的門神畫造型,更顯得古樸、鮮艷和生動,很符合冀東人的審美情趣。

  故鄉春節的年俗,除了送門神畫,有的還送財神畫。民間傳説有十二路財神,財神還分文武兩種,我家鄉的財神形象,像是傳説中的趙公明。穿戴古衣冠的長鬚老者,衝著你和藹可親地微笑著,即使給你帶不來財運,總還會感念他的善意。這次鄉親們未給我帶財神畫,大概知道再有財神保祐,我也沒有發財的命吧。除了傳統的門神爺,還帶來幾幅別的年畫,倒是頗得我的歡心。因為春節送年畫也是家鄉的年俗。這普通年畫都是喜慶內容,如《年年有餘》、《麻姑獻壽》、《鯉魚躍龍門》、《老壽星》、《五老觀太極》等等,這些色彩艷麗形象生動的年畫,會給家家增添濃濃的年味兒,更是這新的一年尋常日子裏,老人們對兒孫經常講述的故事。像已經多年不見的《二十四孝圖》,我小時候過年買年畫家家必買,除夕夜晚給長輩拜年接過壓歲錢,曾祖母或祖母就會指點著畫兒,講述上邊二十四孝的故事,目的就是讓兒孫們懂得,永遠孝敬長輩人的道理。這種春節文化習俗,在冀東一帶城鄉很流行,有些不算殷實的人家,寧可平時省吃儉用,春節也要買幾張年畫貼上,除了裝飾家居圖個吉利,更賞識年畫的教化內容。

  春節送門神、財神畫,是家鄉的老年俗,少説也有七八百年曆史。有這樣漫長的年俗,就有這樣長的印製業。寧河縣的東豐臺鎮,就是個有名的版畫之鄉,素有“京東第一鎮”之稱,版畫印製品在全國也數得上。其版畫特點是構圖顏色鮮艷、誇張,畫面風格粗獷、質樸,跟楊柳青、朱仙鎮版畫完全不同。去年我曾經專程造訪東豐臺,可惜這樣的版畫作坊已經大量消失,只有幾家還在苦苦支撐著,這其中就有給我送門神的恒盛號。老闆于雨來是位憨厚的農民企業家,他非常自信地告訴我説:“我手頭有好多塊老畫版,再困難我也要堅持製作,把這老祖宗東西保存下來,給鄉親們的春節造點祥和平安氣氛。”我問他銷路如何,他説銷路相當不錯,港臺、東南亞、日本和歐美,都有客人來買民俗版畫。特別是門神、財神版畫,更受遠近的客人青睞,在春節期間特別搶手。是呵,如今人們最大的希望和祈盼,不就是健康、平安和快樂嗎?

  至於寫春聯剪窗花兒,這類故鄉的年俗,跟其他南北城鄉,在形式和內容上,好像並無大的差別。在我的家鄉寫春聯,有一點倒是非常可取,這就是,對那些會寫字的讀書人,通常尊稱他們為“先生”,春節時“先生”分外受歡迎。無讀書人的人家在春節前,買幾張紅紙,提上燒酒或糕點,登門到“先生”家求寫幾副春聯,笑逐顏開地拿著回家,這個春節也就算過踏實了。我許多年未在家鄉過春節,年俗似乎也有些新變化,聽説如今時興挂國畫和字畫。年前有幾位鄉親專程到北京來,找在京城的鄉親書畫家,給他們寫些字作些畫,説是留在春節贈送親友。求畫要字的人中,有普通農民,有一般幹部,還有企業老闆,他們説,住房寬敞漂亮了,年年春節貼年畫,總覺得有點單調,家中有點字畫會更好。

  就是嘛,經濟條件好了,生活水準高了,審美情趣有了變化,年俗自然也會有所不同。只是希望鄉親們,不要把老的年俗丟掉,像送門神、貼對聯、剪窗花、買年畫、挂吊錢,依然是味道兒最足的年俗,讓這些老祖宗的東西,陪伴著過新生活豈不是更紅火嗎?故鄉呵,在京城接到老家的門神,相信今後的年月,我都會平安幸福。請放心吧!(柳萌)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