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兔年的到來,親朋好友間的大規模拜年已拉開帷幕。而當拜年這一傳統習俗遭遇資訊化的現代生活時,越來越多的人感覺,拜年短信的發送與回復正成為傳遞溫情的一種負擔。
據工業和資訊化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春節期間,中國各類短信發送量累計達230億條,以當年中國7.47億手機用戶數計算,平均每人發送短信30多條。而體現在具體的手機用戶身上,拜年短信的發送量遠不止這些。
在寧夏銀川市上大學的宋立文今年專門統計了這個數字:從農曆臘月二十九日直到大年初一早上,他的手機裏存儲了各類祝福短信169條,加上他本人發送的資訊累計達314條。“説實話沒什麼意思,多數短信都是複製的,有些甚至是我發給別人又被轉發回來的,還有些轉發別人的資訊連名字都沒改過來。”宋立文説。
回銀川探親的杜鵑告訴記者,年前一週她已經在網上蒐羅各種文辭優美富有創意的祝福短信,“原來還覺得新鮮有趣,現在每年都像完成任務一樣,挺麻煩的。”
先進的傳播技術打破時間地域的限制,給資訊傳播帶來便利和快捷。短信拜年作為資訊化時代的産物,動動手指就能把祝福和問候送到千里之外的人手上,省時又省力。但是隨著人們對資訊技術的日益依賴,新年祝福流於“複製轉發”的表面,拜年這種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逐漸失去了濃濃的人情味,成為人們輕鬆過年的負擔。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越來越多“吃膩”了華麗“短信大餐”的人們,期待著傳統習俗的溫情回歸,“寄張卡片,打個電話,或者用心寫兩句祝福的話語,簡單純樸但卻更能溫暖人心。”(記者任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