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吉祥燈籠
有燈必有謎
燈,過去叫“氣死風”,後來有人覺得這三個字太俗,就改叫“乞賜封”。
燈文化是年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正月十五也是過年的一部分,燈在這個節日中的位置更重要,以至於人們也把正月十五叫做燈節。相傳當年漢文帝平定了諸呂之亂後,萬民同慶,皇帝也在正月十五那一天走出宮來,點上燈籠與民同樂。而燈籠最早也就是從那時起源的。
過年使用燈籠寓意著“紅紅火火過大年”。而燈籠還和“燈謎”緊密相關。有燈必有謎,打燈謎也叫“打燈虎”,意思説,燈謎這種考驗智力的活動比武松當年打老虎都難,所以叫“打燈虎”。
家族團聚的時候打燈謎中獎取樂,是一種常見的娛樂方式。比如《紅樓夢》中就有這方面的生動描寫。民國時期市井商業發展起來,許多大商家過年時都搞猜燈謎活動。王作楫小時候就見過這樣一個場景,前門大街上一個商家的燈籠上寫著“豬八戒洗澡”謎面,猜一食品,還講明猜中者獎勵“蘋果三千”,有人猜中了謎底是“豬下水”,前去領獎,商家給他一個蘋果,上面插著三個牙籤兒。所有人都明白,這不過是為了逗大家一樂兒,聚攏人氣,所以誰都不會太較真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