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燈會缺錢辦越辦越縮水 唯盼元宵文化創新

時間:2011-02-17 10:52   來源:廣州日報

  建議三:進行招標

  引入專業運營公司操作

  至於如何做大做旺元宵燈會,一些業內人士和市民建議可以倣照電視塔等景點項目,招投標引入專業的運營公司來進行市場化操作。

  市民黎清建議,招投標找到運營公司後可以由該公司代辦元宵燈會這一節日盛事,通過組織看燈猜謎、遊戲甚至露天電影、酒吧等綜合性燈會遊園活動豐富元宵燈會的內容、更新形式來提升廣州市民的過節品質,提升元宵節日氛圍。而運營公司則可以通過出租鋪位、招徠廣告贊助等形式獲得收入,並給公園等業主單位一定的收入。

  建議四:收取門票

  解決經費問題也可控制人流

  據悉,去年文化公園元宵燈會客流量最高峰達到了14萬人次,公園可謂全員出動,維持現場秩序。

  原文化公園內部人士周先生表示,像元宵燈會如此大型的活動,公園方面可以適當收取門票,以對人流有所控制。

  建議五:形式創新

  多加些聲光電效果增加動感

  有市民表示,傳統燈會也需要跟隨時代的腳步做出變革,例如傳統燈飾可以添加一些聲光電元素,讓花燈看起來更富現代感、更加好看。“加入一些聲光電的表演,花燈能變化出不同的效果,看起來動感十足,相信能吸引不少年輕人的眼球。”市民李小姐説,現在元宵燈會的燈飾還是固守傳統,缺乏變革,應該在表現形式上有所創新。 (全傑)

  廣府花燈

  品種多

  廣府花燈種類繁多,各式花燈表演更是熱鬧好玩,可惜,這些鬧燈風俗如明珠散落于各地,如何讓廣州市民領略其中魅力,如何重振元宵燈市風采,成為值得研究的一大課題。

  昨日,有市民對此提出不少寶貴建議:有人建議設“燈市”邀請各地演出團體來“表演”風俗,有人建議增加聲光電燈設備讓綵燈更出彩,還有人建議招標引進運營公司前來籌辦每年的元宵燈會。

  沙頭角魚燈舞

  沙頭角魚燈舞起源於明末清初,流行于沙頭角、鹽田及香港新界的擔水坑、崗下新村等地,經過三百多年曆史沿襲,流傳至今。沙頭角魚燈舞是廣場男子群舞,專門在晚上表演,由二十幾個男子手舉魚燈起舞。

  英德花燈

  “鬧花燈”是流行于英德市沙口鎮的民間舞蹈。從明代初期一直流傳至今。客家話“燈”與“丁”同音,花燈隊每到一村就高喊“燈來了!”意謂今年要添丁。正月十五結束時,還要進行一個解散儀式,叫“劏燈”,表示鬧花燈的表演活動告一段落。

  樂安花燈

  關於樂安花燈有段美麗傳説,明清年間,一對多年未嗣的夫婦在去樂安燈節的途中巧遇靈石,返家懷孕得子,來年扎蓮燈感謝神恩,蓮燈上添加了兩個慈姑,寓意添丁。事後,遠近村民將此石命名為“生仔石”,從此,樂安花燈會便成為羅村當地民間習俗。

  雲浮花燈

  雲浮花燈起源於明末清初。花燈多以竹篾、絹、絲綢、色紙、玻璃紙等為主要原材料,配上各色剪紙、圖案製作而成。種類有:白花燈、新人燈、新屋燈、元宵燈、玲瓏子母燈等幾大類。

  佛山綵燈

  佛山綵燈是民間民俗節日和各種慶典活動的主要用品和裝飾品,傳統的綵燈以小型、單個為主,如今已由原來的室內藝術走向廣場藝術,由單個作品走向規模組合,白天色彩艷麗,五彩繽紛,夜間通透明亮,金碧輝煌,扎制工藝國內領先。

  江門宋彩龍鳳宮燈

  1902年江門被定為通商口岸,南宋當年流落到江門新會的一位李姓宮燈禦師的後代李希焱操起祖業,在江門長堤開設了宮燈瓷業行。40年代後期,李希焱兒子李發改造的現代宮燈在香港工業展覽會上六次獲得金獎,蜚聲海內外。

  忠信花燈

  忠信花燈分佈于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東南部忠信地區6鎮。是一種以紅色為主色調,帶有喜慶性和鄉土特色的民間綵燈藝術。

  廣式紅木宮燈

  廣州是傳統紅木宮燈發源地之一。廣州木雕藝人所發明的紅木宮燈,起源於明朝,以珍貴的原料精雕細刻,並可以裝拆,是進貢皇宮的珍品,後大量出口,廣受外國人喜愛,被稱為“中國燈”,是繪畫、木雕和玻璃工藝的集合體。 (曾衛康)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