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同根同祖同源 和平和睦和諧

時間:2012-03-22 15:22   來源:中原網

  傳説中的黃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人,是奠定中國文明的第一座基石。在他以前,人類雖然已經開始前進,對事物已經有很多的發明,但是到了他,似乎有一個時期的激劇發展。中華文明正是以炎黃文化為主的兼收並蓄的文明、開放的文明。值此辛卯年拜祖大典到來之際,我們與專家一起暢談炎黃文化的“和”思想。 晚報記者 蘇瑜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顧問、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王仁民認為,炎黃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它的形成過程,也就是最原始的和諧思想。老子的“天人合一”,儒家的“以和為貴”,可以説都是這一思想的發展。

  黃帝的最大功績是以武力開創天下。當時“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他就受命于危難之際,率領部落南征北戰”,這是他致力於和平統一的偉大舉措,其赫赫戰功對我們民族祖先的組合與重組,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並且開創了“古國時代”。儘管這些史料還融于神話傳説中,但我們沒有理由對此避而不談。

  黃帝為文明肇始時期文化的交流、融合和統一奠定了基礎。《山海經大荒西經》説:“射者不敢向西射,畏軒轅臺(黃帝居軒轅之丘)。”我們可以想像,黃帝對“萬國”的統治,是非常富有震懾力的,在“平定天下”後,黃帝就舉風後等以“治民”,積極發展農業生産,並除水患,興水利,造福百姓。

  黃帝對於農業人才尤其注意,據説他四季都有專門指導農事的官。各部落從事耕種,看重土地,這些土地必須是固定的,部落間的疆界比以往要清楚。大亂以後,部落有很大的遷動,劃定界限更不可緩,黃帝是共主,怎麼樣平均分配,劃分清晰,是要黃帝籌劃的。説黃帝“命風後方割萬里,畫野分疆,得小大之國萬區”。當時部落很多(當然不是恰好萬國),黃帝威勢盛極一時,大家相安無事,生活固定下來,就“燒山林,破增藪,焚沛澤,逐禽獸”,開闢農田,建築房舍。

  黃帝發明瞭舟車,道路平治,交通方便,部族中間來往漸多,黃帝處理諸侯的事務也容易些。他又“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叫兩個大臣幫他處理和監視他們,國與國間有了辦法,人與人間耕地也有相當的分劃,據説後來的井田制就從這時萌芽。

  黃帝勞心力,用耳目,節省水火財物。上知天文,推測日月星辰的運作,預知四時季節的轉換。中知人事,別男女,異雌雄;製作用具,建造房屋;畜牧鳥獸,化野為馴。下知地利,播百谷,植草木;利用土、石、金、玉。他成就了這樣的功業,於是他活著的時候,民得其利百年。他死後百年余威猶在,人民還像常聽到他的命令。再一百年,人們淡忘了他,可是還用他教導的方法。後世傳説紛紜,把他那時候説成理想世界。可見黃帝得人心之盛。(2011-04-05)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