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組圖:讓全球華人“回家”

時間:2012-03-22 15:47   來源:河南日報

  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和源。中原處於黃河中下游,是中華民族的根脈所在。不論是史前考古,還是早期文獻中有關鴻蒙初開時代的諸多傳説,都證明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文明出現之前,就已經在這裡繁衍生息。伏羲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始肈華夏文明之基;黃帝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鄭市),始行劃野分疆之制。文明從這裡起源,姓氏從這裡發端。據統計,當今中國的100個大姓,有78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以人口數量多少排列的300個大姓,有171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中原是當之無愧的根文化之地,也是海外華人公認的尋根問祖之地。《國務院關於支援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指出,“提升具有中原特質的文化內涵。挖掘中華姓氏、文字沿革、功夫文化、軒轅故里等根親祖地文化資源優勢,提升具有中原特質的文化內涵,增強對海內外華人的凝聚力。”這就是讓海內外華人找到回家的路,讓漂流在海外遊子的靈魂有所歸。

  主持人:賀 新

  嘉 賓:

  衛紹生(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李立新(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原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范修芳(河南省旅遊局局長)

  根親文化構築了中華民族“家的信仰”

  根親文化的認同是構建民族精神家園的基石

  記者:《國務院關於支援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弘揚中原大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 “提升中原文化影響力。挖掘中華姓氏、文字沿革、功夫文化、軒轅故里等根親祖地文化資源優勢,提升具有中原特質的文化內涵,增強對海內外華人的凝聚力。” 《指導意見》對於中原文化中的根親祖地文化特別予以強調,那麼,作為研究中原文化的專家,兩位能給我們解釋一下“根親文化”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嗎?

  衛紹生: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華夏文明的起源地,中華文化的誕生地,許多姓氏的發源地,中華人文精神的發軔地,重要傳世經典的産生地,具有非常豐富的根親文化資源。可以説,根親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獨特優勢,是其他區域文化無可比擬的獨特優勢。《指導意見》對於中原文化中的根親祖地文化特別予以強調,其中的中華姓氏和軒轅故里屬於血脈之根,而文字沿革和功夫文化則屬於文化之根,但都屬於根親祖地文化資源。

  李立新:根親文化的本質是偉大的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對於“家”與“根”的信仰和崇拜。中華民族是一個特別注重鄉情祖誼的民族,古人甚至給動物、植物也賦予這種情懷,所謂“木本水源”、“樹高千丈,葉落歸根”、“狐死首丘,越鳥南棲”,等等,如果罵某人“數典忘祖”,那是對他最嚴厲的責罵,簡直連禽獸都不如。“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草木祖根,山祖崑崙,江河祖海”,尊祖敬宗、報本反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性,正是一種來自祖先遙遠血脈裏的神秘力量,把後世祖孫凝聚在一起,在他們心中充滿了共同的驕傲和榮光。正是這種對祖根的依戀、對親緣的嚮往、對故國家園的魂牽夢繞、對中華文化的自豪認同,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情感中不斷醞釀、發酵、積澱、昇華,最終形成強烈而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

  記者:文化與旅遊有著天然的聯繫,那麼作為以旅遊的形式進行根親文化的實踐探索者,您又怎樣理解“根親文化”?

  范修芳:我覺得,河南的“根親文化”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根”,一個是“親”。不論從文化的角度還是從血緣的角度,“老家河南”都實至名歸。中國的都城文化、青銅文化、甲骨文化,儒、道、法、佛等元典思想文化,無不以河南為圓心向外發散;老莊哲學、漢代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佛教文化、易學文化等,都在中原地區孕育而生,因此説河南文化具有原初性,是各種文化的根源和根脈毫不為過。姓氏是區分人類血緣與族群關係的文化符號,是一種代代相傳的文化徽章,是聯繫全球華人的重要紐帶。河南是中國姓氏的主要發源地,中原姓氏積澱著中華民族的血脈、國脈、文脈,形成了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資訊學遺産。

  根親文化的認同是構建民族精神家園的基石

  記者:各位都談到了中華民族對“家”,對“根”的信仰和情結,是不是可以説,我們中原地區的“根親文化”讓所有想要認祖歸宗的華夏子孫找到了“家”和“根”?而我們的“根親文化”已經被所有華人認同?

  李立新: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説:“中原地區是中華兒女心靈的故鄉。”河南特有的根親文化得到了海內外華人廣泛的認同,是連接海內外華人的紐帶,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石。

  中華民族有伏羲、神農、黃帝、顓頊、帝嚳等12大人文始祖,他們大都出自河南或主要活動於河南。據河南省社科院的研究發現,河南在尋根方面具有開發價值的姓氏有341個、遺存1098處、河南籍名人2947個。其中,在以人口多少而排序的300個中華大姓中,有171個起源於河南或部分源頭在河南;前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直接起源於河南,有98個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這些姓氏涉及當代華人的90%,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説,河南是中華姓氏資源第一大省,中華姓氏的主根在以河洛地區為核心的中原地區。

  由於歷史上中原長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同時也是政治交爭,戰亂頻仍,天災不斷的多難之區,所以歷史上中原人口不斷外遷,其主要遷出目的地是東南沿海地區。在臺灣百家大姓中,有76姓源於河南或部分源頭在河南,約佔臺灣總人口的85%以上。前十大姓,即陳、林、黃、張、李、王、吳、蔡、劉、楊,佔臺灣總人口的51%。十大姓中只有楊姓不源於河南,但楊姓著名的郡望為弘農,即在今河南靈寶。陳、林二姓,合起來佔臺灣總人口的19%強,幾乎每5個臺灣人中,便有一個人姓陳或姓林,正所謂 “陳林半天下”。而陳、林二姓則分別起源於河南淮陽和衛輝。還有一項統計資料表明:在臺灣的100大姓中,有63姓的族譜裏均記載著其先祖來自“光州固始”,即今河南固始縣。

  享譽海外的“客家人”是由中原人多次南遷形成的,他們有別於當地土著居民為“客居”,因而被稱為“客家人”,今天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有近一半都是“客家人”。如今,“客家人”大約有4500萬人,分佈于福建、臺灣、廣東、江西、廣西、四川、湖南、貴州等9個省(區)。無論何處的客家人,他們的家譜裏都記載著祖根在河南的河洛一帶。他們操中原古音,習中原古俗,不忘根本,以“根在河洛”為榮。

  歷史上中原移民線路雖然非常複雜,但是主要路徑是從河洛故土,經江西、遷往福建,再從福建遷往臺灣及海外。所以廈門大學黃典成教授撰文指出:“臺灣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河南”。可以説,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根在河南。

  此外,像河圖洛書、周易八卦、最早的漢文字體系甲骨文、《説文解字》、活字印刷術等這些中華文化史上標誌物都出現在河南;中國的儒家、道教、佛教均發端于中原;中國的商業文化起源於河南等等。中原文化的內涵包括産生於這一地區的以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為代表的原始文化,夏、商、週三代文明,老學、儒學和墨學等中華元典文化,以及此後的漢代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與佛教文化等等,此外,在盤古開天地、夸父追日、河圖洛書、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神話傳説中,已隱藏著中華民族精神起源的密碼。如此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核心組成部分。中原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文化、母文化,客家文化、閩臺文化、嶺南文化等都淵源於河洛文化。中原文化不僅在地望上居於中國諸區域文化的中心位置,而且在整個中華文明的文明體系中,也處於核心地位。中原文化就像花心,周邊其他區域文化是花瓣,正是由於花心的不停綻放,才形成了中華文明這朵璀璨的文明之花。可以説,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在中原。

  弘揚根親文化“帶”全球華人“回家”

  記者:將於3月24日在新鄭市舉行的壬辰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也是我們弘揚“根親文化”的活動之一。那麼,“家”找到了,如何把全球華人都“帶回”家來,這應該是把弘揚發展“根親文化”落到實處的具體問題了。

  衛紹生:是的。根親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有多種選擇,多條路徑。但是,就河南的現實情況而言,實現根親文化與旅遊的結合,通過根親文化豐富和提升旅遊景區的文化內涵,擴大景區的知名度和認知度,無疑是最佳選擇,也是最可行的路徑。國內外的成功經驗表明,文化與旅遊相結合,開發文化旅遊,是文化資源實現産業化的最佳選擇。河南的許多根親文化資源,有的處於旅遊景區,有的距離景區不遠,有的在通往景區的線路上,這為結合旅遊景區開發利用根親文化資源創造了可能,提供了便利。仍以姓氏文化資源為例,假如能夠對現有姓氏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依託淮陽太昊陵景區或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景區,建設中華姓氏文化園和中華姓氏博物館,以之為載體,把中華姓氏的起源、流變、遷徙、傳播、影響,單一姓氏的起源、流變、遷徙、郡望、堂號、族譜、家譜、名人,輔以生動感人的故事傳説,通過現代科技進行形象化展演,不僅可以使之成為景區最具視覺衝擊和情感縈係的重要景點,而且可以進一步擴大景區的知名度認知度和影響力,為景區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范修芳:用旅遊的方式傳播、弘揚河南的“根親文化”無疑是最直接、最快捷和最有效的。將河南“根親文化”發揚光大,我認為要做到三點:一是要提高站位、準確定位。要站在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高度,準確把握“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的內涵,將弘揚“根親文化”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不斷增強中原崛起的“軟實力”,不斷強化河南振興的“硬保障”。二是要突出重點、打造亮點。把旅遊業作為弘揚“根親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支撐平臺來抓,推動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發展。特別是要把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中華姓氏文化節、中原根親文化節等節慶活動辦出檔次、辦出影響。三是要創意策劃、創新産品。要聘請海內外文化大家、旅遊專家幫助我們策劃,推出一系列新的産品,向市場推出一批以“根親文化”為核心的影視作品、動漫卡通、手機短片、旅遊紀念品等,為根親文化打造多個支點。

  這裡有兩個例子。一個是我們連續4年舉辦了“豫臺旅遊高峰論壇”。特別是去年,我們策劃了“尋找同根同源的感動—河南旅遊走進臺灣”活動,並首次將豫臺旅遊高峰論壇放到了臺灣舉辦。同時我們策劃了“穿越臺灣三年行動計劃”:2011年穿越臺灣農莊、2012年穿越臺灣校園、2013年穿越臺灣企業。通過這些活動,臺灣群眾對河南的文化更加認同、對河南的景區更加嚮往,去年來我省旅遊的臺灣遊客保持了21.8%的增長,高於全國14個百分點。另一個是我們連續兩年舉辦了以“認知中華從河南開始”為主題的豫港旅遊雙向合作交流活動,去年我們在國家旅遊局的支援下啟動實施了“百名香港業界精英看河南”、“千名香港商界精英訪河南”、“萬名港人遊河南”的“百千萬”計劃,並聯合香港旅發局發出誠信品質遊的倡議,在去年全國香港遊客略有下降的情況下,我省實現了33.1%的增長。而且去年省旅遊局從香港引資1億元,與嵩山少林寺武術館共同打造《禪意少林》節目。今年3月8日至12日,利用國家旅遊局“2012中國歡樂健康遊”宣傳推廣活動在香港舉辦的時機,省旅遊局帶領部分省轄市旅遊局、5A級旅遊景區、組團旅行社在香港舉行了“認知中華從河南開始河南旅遊産品推廣暨項目招商説明會”及系列宣傳推廣活動,進一步鞏固了2011年豫港旅遊雙向交流與合作的成果。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