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習俗

時間:2010-08-12 13:00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毛南族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縣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區,及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使用毛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由於長期和漢族、壯族人交往,所以絕大多數毛南族人都通漢語和壯語。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毛南族人信仰道教。

  傳説毛南族的祖先是元明兩代從山東、湖南、福建等地遷到廣西的。早在11世紀漢文典籍中就出現了毛難的稱呼,是沿用地名而約定俗成的族名,先後還有"茆灘"、"茅灘"、"茅難"、"冒南"等稱謂。

  毛南族人自稱為"阿南",其意為"這個地方的人"。1986年6月,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改稱為毛南族。毛南族人勇敢頑強、不畏艱辛、富於進取,不論生活的多麼艱難,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將子女送到學校學習,因此其教育和文化水準都較高,有一支數量可觀的本民族的知識分子隊伍。

  毛南族地區有三寶: 甜薯、菜牛、花竹帽。毛南族人已有500多年飼養菜牛的歷史,有"菜牛之鄉"的美稱。此外毛南族人還善長竹編、石雕、木雕等工藝製作。 毛南族以農業為主,以飼養業和副業為輔,主要種植雜糧、少數地區種植水稻。 毛南族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種飯為主食。如毛南飯,即用糯玉米粉加竹筍及其他蔬菜和佐料混合煮熟後製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毛南族還長于用大米或玉米製作"米蜂仔"作為輔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歡食甜紅薯,並作為入秋以後的輔助主食之一。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毛南山區,人們會用色香味俱全的"毛南飯"招待您。"毛南飯"是毛南族人民的特有食品。做法是用水泡竹筍煮熟,加入玉米粉、豆角、南瓜和生薑,混合烹煮後再加人南瓜苗、南瓜花及適量辣椒、油、鹽。由於它以天然的蔬菜瓜果為主,因此色美、味佳、營養豐富。

  毛南族有71萬多人,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的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和河池、南丹、都安等縣。其中,居住在環江的毛南族,數量約佔毛南族總人口的80%以上,環江縣素有"毛南之鄉"的稱號。

  毛南語稱花竹帽為"頂蓋花",用竹片在半徑一尺的竹帽上編織八九十個圖案,密密麻麻,看不見洞眼,不透光,不漏水。花竹帽是毛南族青年愛情的信物,也是毛南族饋贈親友的禮品。 毛南族男女都喜歡穿藍色或青色大襟、對襟衫。婦女穿鑲有兩道花邊的右開襟上衣,褲子較寬並滾邊,留著發害,愛戴手鐲,胸前佩銀、玉等飾品;特別喜歡戴花竹帽。 毛南族聚居區氣候較為炎熱,又盛産竹、木,所以住房一般是竹頂木墻,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陽臺用來晾曬農産品;下層用來關牛、馬、雞、豬等,同時也放置些雜物。住房有幹欄建築特點。

  毛南族最愛唱歌,曲調十分豐富,有"比"、"歡"、"排見"、"耍"、"朗"五種類型。語言樸實,節奏歡快。一般為同聲二部重唱。按內容分,有"引歌"、"神話歌"、"禮俗歌"、"史歌"、"苦歌"、兒歌和情歌。 毛南族無論走到哪,遇上和自己年齡差不多的本族人時,相互間都稱為"華記"表示親呢,就如有的民族相互稱"老表"一樣。

  傳説古時候,毛南族的祖先為逃避一場災難,躲到一座叫"華記"的大山上,開荒種地,經歷了苦難,又享受了快樂,他們認為能夠生存下來,主要是靠了'嘩記"這座大山的保護。後來,毛南族人民為尋求善良和友誼,不論走到哪,只要碰上和自己年齡相倣的本族人,都開口稱為"華記"。

  "廟節"是毛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主要是祭祖神靈祖先。由老人從夏至數起數到辰日即是節日。到時家家蒸五色糯米飯,並捏成小團團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樹枝上,向天神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同時為了表達對耕牛辛勤勞作一年的慰問,給它喂食一團糯米飯和粉蒸肉。婦女們手提裝有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的竹籃,攜兒帶女回娘家共慶。男女青年則相約到野外山林中對歌、玩耍,尋找意中人。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