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縣真武閣

時間:2010-08-12 15:28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古經略臺真武閣是容縣真武閣文化公園中最珍貴的古建築,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略臺是唐乾元二年(759年)著名詩人元結任容州都督府容管經略使時,為了操練兵士和觀賞周圍風光所建,臺上原有建築早廢。到明代萬曆元年(1573年),為奉祀真武大帝以鎮火災,在經略臺上建起了三層樓閣,即真武閣,至今已有400多年。

  真武閣高13.2米,面寬13.8米,進深11.2米,黃瓦寬檐,全閣用近3000條格木構件,以杠桿結構原理,串聯吻合,互相制約,合理協調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整體,全閣未用一件鐵器。更為奇特的是,二層樓的四根大內柱,雖承受上層樓板、梁架配柱和閣瓦、脊飾的沉重荷載,柱腳卻懸空不落地。400多年來真武閣經歷了多次地震和暴風的襲擊,仍巋然不動,安然無恙。1962年我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親自到真武閣進行詳細考察後説,在木結構建築中,乃至現代任何金屬建築中,主要依靠這種杠桿作用來維持一座建築的平衡,是從來沒有看見過的。梁教授發表的有關真武閣的專題論文,引起海內外專家學者廣泛關注,紛紛前來參觀研究,無不為真武閣的奇妙結構和優美壯麗的造型而感嘆。

  真武閣踞高臺,瞰繡江,下臨古城殘垣,以其豐富的科學、文化、宗教內涵,成為容縣唯我獨有的壟斷性人文資源,充分展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堪稱世界古建築奇跡,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和藝術觀賞價值。

  文化公園內的景子銅鐘,為自治區級保護文物。銅鐘用青銅鑄造,重3500斤(古制),是廣西現存最大銅鐘之一。據鑄于鐘身的文字所載,此鐘是唐代河南人房儒復任容管經略使時于貞觀十二年(796年)鑄造的,那年是農曆丙子年,為避唐高祖之父李丙名諱,以“景”字替代“丙”字,稱為景子銅鐘,至今已1200餘年。此鐘原鑄于唐代容州開元寺內,該寺早毀,銅鐘歷經滄桑,倖存至今。

  景子銅鐘色澤光潤,造型渾厚莊重,鐘身浮雕的縱橫弦線條流暢,體現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冶鑄技藝,也富於歷史研究和觀賞價值。

  在經略臺真武閣周圍,歷史上還有多座古建築,如唐代面面亭、明代靈鐘亭、清代遊廊及臨江古城墻等,都已毀廢。

  真武閣以西的船廠舊址及鄰近的繡江湖水面開發成為繡江樂園。繡江湖平靜寬闊,波光粼粼,遊人在湖上泛舟,放眼四望,西為宏偉的長268米的繡江大橋,如長虹淩空橫跨江上;東北面古樸端莊的真武閣掩映在綠樹叢中;北邊容城臨岸建築高低錯落,鱗次櫛比;東南方雄奇的都嶠山八大峰歷歷在目;而西北面,氣勢恢宏、延綿起伏的大容山奔來眼底。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