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您的位置:首頁-專題-體育-第16屆亞洲運動會-評論反應

新快報:廣州模式的亞運難被複製

時間:2010-11-27 10:03   來源:《新快報》

  如果説,1990年北京亞運會讓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國,那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不僅再次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力量,同時也將一個富饒的廣東、經濟發達的廣州呈現在世界面前。

  1990年北京亞運會與2010年廣州亞運會,是亞運歷史兩大傑作。兩屆亞運會在分別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均以一份完美的答卷鑄就了經典。

  20年前的北京亞運會,當時主要目的是希望通過亞運會宣傳中國,讓世界特別是亞洲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凝聚著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強烈願望,是中國首次舉全國之力舉辦國際大型體育比賽。

  20年後的廣州亞運會,是廣州這座具有2200年曆史的古城首次舉辦最大規模的國際活動,是在一個相對平和的心情和氛圍中進行,相當理性。更難得的是,由於今年備戰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冬訓對中國體育來説極為關鍵,國家體育總局很難將更多的力量調配到廣州來,廣州亞運會的組織基本上主要依靠廣州自己的力量,舉廣東全省之力來辦賽。北京亞運會有來自亞奧理事會成員的37個國家和地區的體育代表團的6578人參加,共設置了27個項目和2個表演項目的比賽。當時代表團數和參賽人數之多在亞運史上是空前的。

  今年的廣州亞運會則有過萬名運動員參賽,創下歷屆亞運會之最;共設置了28個奧運項目,還歷史性地設置了14個具有濃郁亞洲特色的非奧運會項目,是亞運史上“最胖”的一屆亞運會。

  如果説,1990年北京亞運會讓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國,那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不僅再次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力量,同時也將一個富饒的廣東、經濟發達的廣州呈現在世界面前。

  廣州亞運會的創新還有很多,其中亞運會市場開發模式就堪稱一絕。資料顯示,廣州亞運會市場開發原則是:不違背舉辦城市合同的基礎上,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能向市場多掙一分錢,就能少花市民一分錢。47家贊助商、超過30億元的投資,成就了一屆歷史規模最大的亞運會。

  就以亞運城為例,將亞運城選址在番禺的石碁,而非選在已經逐步發展起來的天河東圃的決策就充分顯示了廣州亞運會那種“主辦權就是開發權”的市場開發理念。有“亞運”此一概念帶動,原本稍為偏遠的石碁“亞運城”如今是炙手可熱。橫貫亞運城前的“亞運大道”沿途所到之處的物業升值潛力呈幾何倍數看漲。

  廣州模式,空前絕後,難以複製。

編輯:王曉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