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初,號稱“海上霸王”的荷蘭侵略者(臺灣民眾蔑稱為紅毛),開始把魔爪伸向臺灣。先是以經商互市為誘餌,于明天啟四年(西元1624年),得到福建地方官允許,在臺灣築城作為貿易場所。繼而通過利誘、威脅、武力恫嚇等手段。不斷蠶食擴張,最終將整個臺灣置於其殖民統治下。
在廈門堅持反清復明的鄭成功,眼看滿清統一大陸已成定局,便將收復臺灣的大計付諸實施,以建立抗清根據地,並解救荷蘭統治下的高山族等各族同胞。
清世祖順治十八年(西元1661年)3月23日,鄭成功率大小戰船200余艘,軍士2萬5千人橫渡臺灣海峽。船隊抵達臺灣西部海港鹿耳門,適逢漲潮,鄭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登陸,經激烈戰爭,佔領了海邊陣地。
臺灣城是島上的第一大城市,又是荷軍總督揆一的大本營,城垣高大堅固,配備有西洋大炮。鄭成功為避免過多傷亡,下令斬伐竹木,在臺灣城四週編樹柵欄,並挖掘深壕,將城中與外界隔絕,使敵不戰自亂,束手就擒。揆一狗急跳墻,曾幾度突圍,但每次都損兵折將,不能前進一步。延至康熙元年(西元1662年)1月,臺灣城中彈盡糧絕,荷軍或戰死,或餓死、病死,只剩十之二三的兵力。鄭成功審時度勢,發起總攻。
揆一為求活命,扯起白旗投降,並於2月1日在投降書上簽字。隨後,帶領殘兵敗將滾出臺灣。被荷蘭殖民者霸佔了38年的臺灣,復歸中國所有。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的不朽功績,永垂青史!
來源:台灣網
編輯:蒲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