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臺灣光復致敬團祭黃帝陵60週年
字號:
〔元明清〕張三丰謁陵留名詩

  時間:2006-09-07 11:00    來源:     
 
    張三丰是個傳説中的半人半仙的神化人物。據《明史》記載:張三丰生於元朝末年,明代道士。遼東人,三豐是他的號。由於他性情嬉諧,不修邊幅,故又稱張邋遢。此人身材魁梧,龜形鶴背,大耳圓目,胡眉如戟,行走如風,來去無蹤。他行蹤飄忽,遊處無恒,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早上還在遼東吃早飯,中午又在陜西寶雞吃麵片。這些記載,雖有誇張,但仍不失為一個"人"。傳説有一次張三丰和他的嫂子坐在屋里拉家常,張三丰突然從案板上取來捍麵杖,插進水甕裏就攪,邊攪邊叫:"哥哥快回來!哥哥快回來……"他嫂子不知其意,忙問:"你哥哥出外做生意,你在水甕裏喊叫什麼?"張三丰憨然一笑説:"哥哥過河落水了,我幫了他一把,把他叫上岸來。"嫂嫂全然不信。時隔不久三豐的哥哥回來了,嫂嫂就問路上出過什麼事,三豐的哥哥説:"過河翻了一次船,多虧艄公用船板搭救才出水面。"嫂嫂這才信服張三丰確實是個"神"人。據説,現在陜西農村人給大人小孩叫魂,就是張三丰發明的。明太祖、成祖兩位皇帝曾不止一次地派人尋找張三丰,卻始終找不見。英宗皇帝時,封三豐為通微顯化真人。據説,有一年黃陵縣沮河發了大洪水,川道的田園禾苗、房屋牲畜全被洪水淹沒了,全縣城的每人平均被洪水趕上了山。第二天中午,山上人發現沮河上游的水面上漂浮著一個人,順著洪水激流而下。此人既不叫"來人",也不喊"救命",洪水直把他漂浮到黃帝廟山門對面。這個人突然從水面上站起來,懷裏抱著兩個大西瓜,不慌不忙地走出水面,直奔軒轅廟院,恭恭敬敬向軒轅黃帝塑像叩了三個頭,在像前敬獻了一隻西瓜。另一個西瓜用手敲破,邊吃邊到處觀看廟院的一切。直到把手中的西瓜吃完,也沒有説一句話。然後,就蹲在大殿的房檐前,用吃過的西瓜皮,在磚地上寫了一首"張三丰謁橋陵"詩,就揚長而去。洪水下去後,人們才知道張三丰來過這裡,趕忙從地上把這道詩拓下來:

披雲履水謁橋陵,
翠柏煙寒玉露輕。
袞冕霞飛天地老,
文章星煥海山青。
巍巍鳳闕迎仙島,
渺渺龍車駐帝城。
寂寞瓊臺遺漢武,
一輪皓月古今明。

  且不論詩寫的如何,看那書法,字跡秀麗,龍騰虎躍,就令人驚嘆了。康熙二十一年四月,縣令金蘭芝把這首詩重新刻在一座石碑上,至今還保存在黃帝陵廟的碑林裏。明清兩代先後有二十四位墨客騷人、學者名人對張三丰的詩作過和韻,但都沒有和好。時隔多年,有一位叫胡的道人,前來謁陵拜祖,看了張三丰的詩和書法,感嘆不已,一邊飲酒,一邊在墻壁揮筆和詩:

覽景來登軒帝陵,
羽衣風駕骨毛輕。
橋山徹頂高聳翠,
沮水纏腰中部青。
萬壑煙雲籠玉冢,
九天秋色映龍城。
道人看罷三豐句,
醉裏揮毫壁上明。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