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臺灣光復致敬團祭黃帝陵60週年
字號:
〔秦漢〕漢武帝率十八萬大軍祭黃陵

  時間:2006-09-07 10:54    來源:     
 
    歷代帝王祭黃陵,大多派身邊親信大臣,帶著皇帝親筆寫的"禦制祝文",昭告始祖軒轅黃帝,表示自己如何為民除姦抗暴,百姓如何安居樂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粉飾所謂的太平盛世。祭陵一過,還要刻立"禦制祝文"石碑一座,以求流芳百世。這樣的石碑,現存于黃帝廟裏有五十三塊之多。其中唯有漢武帝劉徹,祭黃帝陵卻與眾不同。傳説這位十六歲繼位日夜都想成神仙的皇帝,于元封元年(西元前110年)十月,召集十二部將軍,調集十八萬人馬,準備在北巡邊關之後,舉行封禪儀式。

  十月初,漢武帝從他的軍事指揮中心──雲陽林光宮(今陜西淳化縣涼武帝村)出發,沿"秦直道"北上。一路上旌旗招展,士氣昂揚,戰馬嘶鳴,好不威風!軍隊行至邊關,武帝派遣侍臣郭吉前往匈奴下戰表:
 
     "……東南一帶已皆蕩平,南越國王首級已懸挂北闕。單于如能出戰,可與大汗天子親自前來交鋒。"當時,時維耳單于已死,他的兒子──子烏維單于才繼位,看了漢武帝下的戰書,敢怒不敢言,自己又不敢出兵。漢武帝等了數日,不見回音,又怕誤了封禪儀式時間,只好收兵回京。

     為了節省時間,漢武帝率領的大軍沒有按原路返回,而是從延安以南直插州、坊州。路過陽周郡橋山(今黃陵橋山),武帝見橋山之巔有座高大雄偉的土冢。他下車看時,見一石碑,上書"古軒轅黃帝橋陵"幾個大字。他立即詢問隨行人員:"吾聞黃帝不死,這裡為何有黃帝冢!?"方士孫公卿隨車在旁,連忙告訴武帝:"黃帝採銅首山,鑄鼎荊山,鼎成後,天宮派巨龍迎接黃帝升天,帶去後宮及大臣七十多人。令有許多小臣,捉住龍須,扯住黃帝衣角,也想跟黃帝升天。正在難分難捨之際,時辰已到,巨龍騰空而起,黃帝乘龍升天了。小臣扯下黃帝衣冠埋葬在這裡。所以説這是黃帝的衣冠冢。"漢武帝聽罷,仰天長嘆:"嗟呼!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履耳。"説著就下令停止行軍,修築"祈仙臺",備禮致祭。據説,武帝命令士兵一人一擔土,一夜之間在橋山巔,黃帝陵墓的對面,修起了一座九轉"祈仙臺"(即現在的漢武仙臺)。第二天旭日東昇,漢武帝下令十八萬大軍,列隊橋山、馬家山、印臺山,宮樂四起,戰士個個俯首肅立。漢武帝卸下征戰的盔甲,挂在一棵柏樹上,一人獨步走向"祈仙臺":一向黃帝顯戰功,二向黃帝禱告自己也想長生不老,和黃帝一樣,將來成仙,乘龍升天。致祭完畢,當天領兵返回長安。這就是千百年來人們傳講的"十八萬大軍祭黃陵"的故事。他修築的"祈仙臺",挂過盔甲的柏樹,都留給後世人攀登懷古。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