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臺灣光復致敬團祭黃帝陵60週年
字號:
黃帝陵傳説

  時間:2006-09-07 10:19    來源:     
 
 

1.黃帝手植柏的傳説 
 
  邁進軒轅廟大門,迎面便是一棵蒼翠挺拔的古柏,這便是著名的“黃帝手植柏”。據説它是我國最古老的一棵柏樹,距今大約已有5000多年了。外國人稱讚它是“世界柏樹之父”。黃帝手植柏下圍十米有餘,七人合抱不嚴,所以當地民諺説它是“七摟八扎半,二十四個疙瘩不上算”。

  傳説黃帝戰敗蚩尤,建立了部落聯盟,定居在橋山。黃帝發現橋山一帶群民,有的棲居於樹,有的與獸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黃帝便和大臣力牧、大鴻、共鼓等商議如何改變這種狀況。他們教化橋山群民在臨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樹造屋,離開樹枝和洞穴搬進新屋;又把橋山改名為橋國。橋山群民住進房屋後,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獸來傷害他們了。可是,在那時候人們並不懂得毀壞森林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嚴重後果。他們經常亂砍亂伐樹木,沒有幾年,橋山周圍的樹林全被砍光了。就連黃帝曾多次下令禁止砍伐的常年不落葉的柏樹,也被砍伐得一棵不剩。就在這時候,一場暴雨襲來,山洪突然暴發,洪水像猛獸一般從山下猛衝下來,把幾十人和黃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貨都卷走了。黃帝悲痛萬分。

  雨過天晴,黃帝親自帶領大臣們上山查看,發現凡是樹林被砍光了的山峁,不僅擋不住水,連地上的草也衝得一乾二淨了。黃帝看見滿山遍野都是洪水過後留下的溝溝洼洼,心情十分沉重,他對群民説:“今後再也不能亂砍樹木了。如果再亂砍下去,橋國就沒有樹林了,野獸也沒處藏身了。到那時,我們吃什麼?穿什麼?”當時有位大臣建議搬到另一個地方居住。黃帝説:“不可!如果那裏樹木也叫我們砍完,那時候我們還能往哪搬呢?再遭洪水,我們又哪跑?”眾臣覺得黃帝説得有理,都問他該怎麼辦?

  黃帝説:“我願和大家一齊上山栽樹種草,用不了幾年,滿山就會長滿林草,既不怕洪水,又能招來野獸,那時橋國群民才能有吃有穿”。説罷,黃帝就自己帶頭栽了一棵小柏樹。臣民們都學黃帝的樣子,紛紛栽樹種草。

  不幾年,橋國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蔥綠。人們都很感激黃帝。從此,植樹造林便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世世代代一直沿續下來。

  傳説黃帝在乘龍升天飛經橋國上空時,還特意讓巨龍停下來,為了再看一眼自己親手栽下的那棵柏樹。臨行時,又隨手把群民送給他的幹肉塊扔下來,落在自己栽種的柏樹上。傳説現在黃帝手植柏樹榦上長的24個疙瘩,就是那時黃帝扔下的肉塊變的。

 2.黃帝腳印傳説 
 
  凡是來黃陵縣謁陵拜祖的人,幾乎都要到軒轅廟院內看一看黃帝的腳印。這雙腳印留在約一米見方的青石上。看的人總愛把自己的雙腳,放在黃帝腳印上試一試,用他們的話説,這是“踩著黃帝的腳印前進。”

  黃帝的這雙腳印為什麼能保存到今天?這裡還流傳著一個故事。

     相傳黃帝時期,當初沒有衣帽,更沒有鞋襪,不是用樹葉遮體,便是以獸皮纏腰。黃帝也和其他的群民一樣,腰間纏著獸皮,光著腳板,常年累月奔走各地,為民造福。每到冬天,天寒地凍,黃帝出外巡察時傷腦筋光著雙腳。

     後來,胡巢和于則發明瞭了帽子和木屣,有人給黃帝也做了一雙木屣。穿起來雖比光著腳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動卻有些不便,出外巡察、上山狩獵仍不能穿。到了冬天,有人給黃帝也做了一雙木屐。穿起來雖比光著腳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動卻有些不便,出外巡察、上山狩獵仍不能穿。有年冬天,黃帝出外回來,腳凍爛了。穿木屐不方便,黃帝身邊的一位名叫素雀的女子偷偷用麻布給黃帝縫了個布筒。黃帝在腳上試了試,太短小了。根本穿不上。即使如此,黃帝也不見怪,還表揚了素雀的創造精神。素雀卻十分難過,有一次她去河邊擔水,發現黃帝獨自一人從河灘走過,留下了深深的腳印,素雀仔細一看,心裏亮了。原來黃帝的腳特別大,如果按腳印做下去,就不會再小了。於是素雀擔完水,取來石刀,在黃帝腳印四週的膠泥上劃了四方格,曬乾後,捧回家,放在了石板上,然後按尺寸做成了一雙軟木作底、麻布作幫的高筒靴子。黃帝試穿後,覺得很滿意。人類第一雙高筒靴子就這樣做成了。黃帝十分珍愛這雙靴子,平時捨不得穿它,只是遇到節日或開慶功會時才穿上它。

     黃帝乘龍升天時,臣民們今瓔藏在黃帝東宮。到了近代,這塊刻有黃帝腳印的青石板被移到軒轅廟院內,一直保存到現在。
 

  3.文武官員至此下馬 
 
  在橋山頂上距離黃帝陵200米遠的路旁,立著一座長形石碑。上面寫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八個字。封建社會不論大小文武官員,到此必須下馬。這一規定體現了後輩對祖先的崇敬。到了現代,人們都以車代馬,但所有大小車輛,到此仍主動停車,人們都下車後步行到黃帝陵祭奠瞻仰。

     有個史知府的兒子,名叫史可霍,他不務正業,經常騎馬射箭,偷雞摸狗,調戲民女,民憤極大,因此,眾人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死可惡”。有一年,“死可惡”帶著一群惡奴來到橋山打獵,一群梅花鹿逃奔到橋山頂上的柏樹林時,躲藏起來。“死可惡”領著惡奴們追進橋山柏樹林,用箭亂射。“死可惡”單人匹馬衝進了陵園區。看守陵園的姬老童,雖然已經年過六旬,卻童顏鶴發,功夫超人。他一見有人騎馬闖進陵園,大喝一聲:“哪狂徒如此無禮,竟敢在黃帝陵園捕殺鹿群!”説著,一個箭步向前,抓住馬的韁繩。“死可惡”一看是個老頭,在馬上冷笑一聲説:“老爺我名叫史可霍,史知府就是我的父親,我就要在這裡射鹿打獵,看誰敢管!”一句話惹惱了姬老童,他一拳就將“死可惡”打下馬來。“死可惡”從地上爬起來,撲向姬老童。姬老童將左腿輕輕一掃,“死可惡”又跌了個“豬啃地”,把兩顆門牙全碰掉了。姬老童又踢了兩腳,把“死可惡”踢得連哭帶叫,跪在地上不斷求饒”。“死可惡”連忙爬起,牽馬下山。隨行惡奴們也都灰溜溜地跟著走了。

     再説,史知府聽説兒子史可霍被打,還碰掉了兩顆門牙,哪罷休,他立即寫信要求中部縣令嚴加懲辦姬老童。中部縣令名叫包步平,秀才出身,很有學問,因他剛直不阿,清廉公正,被人稱作“包不平”。他看史知府的信後,冷笑一聲,提筆寫道 :

    黃帝功德厚,子孫豈敢忘。
    縱子作惡端,騎馬闖陵園。
    祖先未降罪,史府欺縣官。
    軒轅英靈在,吾來把案斷。

     包步平沒有屈服於史知府的壓力,連夜給泰定帝寫一份奏章,連同史知府寫給他的信件,一併呈報聖上,泰定帝一看他的奏章,十分生氣,立即降旨將史知府革職,命包步平嚴辦史可霍,並賜給中部縣令三種特權:一、對破壞黃帝陵園的林木、建築等的一切歹徙,查明事實後不必上報,縣令有權就地正法,二、如有緊急公事,縣令可越級直接上書皇帝;三、凡巡撫以下官員前來祭黃陵,縣令不再出城迎送。泰定帝怕他的聖旨執行不力,又于泰定二年,親自頒發了保護黃帝陵、廟的法令,其中規定:“不畏公法之人,又有玩徒之輩,潑皮歹人。損壞樹林建築,如有違犯之人,許諸人捉拿到官,痛行斷罪……”這座石碑至今還保存在軒轅廟碑林裏。到了明太祖洪武年間,皇帝朱元璋沿用元朝泰定帝規定:把中部縣令由七品官升至五品官,以便處理一些來不及上報的案件。此外,又在橋山頂上專門立了“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石碑,以便提醒前來謁陵拜祖的人,在祖先陵前一定要莊重嚴肅。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