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新紅海
在業已産能過剩的光伏産業,郭臺銘仍將祭出“低成本”利器?
在光伏産業,郭臺銘的出手可謂又快又狠。據本報記者了解,富士康阜寧項目于2010年12月正式醞釀,2011年7月底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而大同項目,則在2011年5月才首現于當地媒體。
“初聽到這個消息時,我們還在8月份專門為此開了一個會,討論此事對行業的衝擊和影響。”CSI阿特斯一位中層人員對本報記者稱。
在這位人士看來,富士康有電子工業技術積累,適合做電池及組件,而保利協鑫在上游的多晶硅業務,也是業內領先。更何況,從代工起家的富士富,成本控制能力首屈一指。而作為亞洲多晶硅第一大廠的保利協鑫,目前多晶硅成本已可做到國內最低。
“不過,富士康和協鑫集團的合作能走多遠?”一位四川光伏企業高管卻質疑説:位於徐州的保利協鑫多晶硅基地2012年産能為6.5萬噸,加之賽維LDK、洛陽中硅、大全等多晶硅大廠明年産能釋放,國內供應已有過剩,“縱使大同只上5萬噸的多晶硅産能,也只會加速這一過剩局面”。
“徐州中能(保利協鑫負責多晶硅生産的企業)已經派一批骨幹去了大同。”一位接近協鑫集團的人士透露,但受全球經濟或二次探底影響,大同多晶硅項目建設時間表及規模仍未最終確定。
而在電池和組件環節,對於郭臺銘的進入,尚德、英利、賽維LDK、中盛光電等大型光伏企業則表示“壓力不大”,因為該行業為民企所主導,成本已為世界最低,且目前躋身“GW級俱樂部”的企業已有10家左右。
不過,在紅海中打拼,似乎正是郭臺銘所長。事實上,在對富士康代工工廠進行大規模遷徙、繼續保留低成本優勢的同時,郭臺銘亦在籌劃向“科技的鴻海”的轉型。而1000億元鉅資打造光伏帝國,或許還只是第一步。
郭臺銘此前不久稱,“近來,美國失業率高漲,大陸居然無法順利招工”,由此,他判斷説,大陸不再僅僅有“便宜的勞動力”,大家也在搶“便宜腦力”,富士康將加大在大陸的人才募集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