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提出所謂“四階段” 陳水扁又掀“臺獨”濁浪
 
 
  來源:      日期:2005-12-29 17:49

 

  近來,陳水扁的“臺獨躁鬱症”再次發作,提出了所謂的“中華民國四階段論”,説什麼“‘中華民國’與臺灣是劃上等號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分治分立、互不隸屬,是不同的兩個‘國家’”云云。陳水扁企圖以激進的“臺獨”炒作,為民進黨當局兩岸政策困境和自身權力危機解套。

  8月2日,陳水扁提出了所謂的“中華民國四階段論”,8月6日在“臺聯黨”成立4週年的大會上就處理兩岸事務又提出了所謂“一個原則、三個堅持、五個反對”;8月9日,在接受俄國媒體採訪時又説,“‘中華民國’與臺灣是劃上等號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分治分立、互不隸屬,是不同的兩個‘國家’”云云,從而掀起了又一波“臺獨”濁浪。間歇性發作的“臺獨躁鬱症”

  縱觀陳水扁上臺5年多來的所作所為,實現“臺獨”一直是其念茲在茲的頭等大事。雖然其對“臺獨”的推動時疏時驟,但是總體上來説,他的“臺獨路線”一直沒有改變,推動“臺獨”的步伐也未曾停止。

  但是,由於大陸對“臺獨”勢力的遏制和國際社會的反對,“臺獨”只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海市蜃樓。目標與現實的巨大落差形成了陳水扁及民進黨當局的焦躁。情鬱于中,必然發之於外。每隔一段時間,陳水扁的“臺獨躁鬱症”就會間歇性發作:2002年他提出了“一邊一國”論;

  2003年提出“正名制憲”;2004年大選期間,“臺獨”言論更是甚囂塵上。大致看來,陳水扁的“臺獨”政策呈波浪式向前推進,一浪高過一浪。

  “臺獨躁鬱症”的間歇性發作造成了臺海局勢的間歇性緊張。一旦大陸、美國及臺灣島內的反“獨”壓力紛至遝來,則陳水扁的“臺獨”政策就進入暫時的蟄伏期,為下一階段又一次發作積蓄能量。

  在兩次“臺獨”高潮間歇期裏,民進黨當局則不遺餘力厚植“臺獨”發展的土壤。一方面,修補與美國的關係,爭取美國對“臺獨”的支援,以達到聯結美日、挾洋自重、共同對抗大陸的目的,並企圖將禍水西引,挑動起大國之間的對立,趁機從中漁利。

  另一方面,民進黨當局積極與大陸和島內的反“獨”力量爭奪臺灣民眾。他們一直不放鬆“漸進式臺獨”的步伐,通過諸如修改教科書、正名等動作,以“臺灣意識”為名向臺灣民眾灌輸“臺獨意識”,企圖割斷大陸與臺灣的歷史文化臍帶,改變和磨滅中國認同;欺騙臺灣民眾,宣揚大陸“打壓臺灣”,不斷將大陸污名化和妖魔化,挑撥臺灣民眾對大陸的敵意,在國際反“獨”促統的大環境下,逆勢營造適合“臺獨”生存的小環境。

  比較陳水扁的講話,前後牴牾、昨是今非的情況所在多是。用胡言亂語的方式,指東打西,不斷轉移問題的焦點,並在這個過程中混淆民眾的意識,利用媒體對民眾進行轟炸,造成心理疲勞,進而形成對“臺獨”的“集體無意識”,從而放鬆對“臺獨”的警惕,實現減少“臺獨”阻力的目標。

  對“臺獨”的工具性運用

  “臺獨”議題對於陳水扁來説,兼具價值性取向與工具性取向兩重功效。就最近的情況來看,其工具性取向越來越明顯。這次陳水扁“臺獨躁鬱症”發作,就是企圖以激進的“臺獨”炒作,為民進黨當局兩岸政策困境和自身權力危機解套。

  連宋訪問大陸時與祖國大陸形成的加強兩岸交流的具體措施已經進入到了實質性操作階段。特別是近期祖國大陸不斷對臺灣人民釋放出的善意,更是令民進黨當局手忙腳亂,陷於不可不應與無可善應的兩難困境。以祖國大陸開放臺灣水果零關稅銷售一事為例,民進黨當局如果不應則會引發臺灣南部農民的不滿,而應則擔心自己的“根”被挖掉。所以,民進黨當局只能以“防止統戰”、“防止臺灣農業技術外流”等老調進行政治層面的抵擋與敷衍,但效果顯然不佳,已在臺灣民眾中引起了相當的不滿。民進黨已經失去了兩岸關係上的議題主導權。

  反過來説,即使民進黨當局以各種藉口進行阻撓,也無法阻擋兩岸交流的大潮。一味阻擋反而只能導致民進黨當局在兩岸議題上更加被動。情急之下,陳水扁又祭出了“臺獨”的法寶,無非是想以攻代守,吸引民眾的視線,幫助民進黨擺脫目前的尷尬處境。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