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西非的塞內加爾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10月25日與臺當局“斷交”,在島內引起軒然大波。媒體評論認為,陳水扁上臺以來已失去多個“邦交國”,但被塞內加爾拋棄的意義遠超過從前,已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很可能掀起新一輪“斷交潮”。就連“國安局長”薛石民也不得不承認,“現在所有邦交國都很危險”。
■臺灣措手不及
塞內加爾位於非洲西部凸出部位的最西端,面積為196722平方公里,人口約1010萬。全國共有20多個民族,主要是沃洛夫族、頗爾族和謝列爾族;官方語言為法語,90%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1971年,塞內加爾與我國建交,1996年,塞宣佈與臺“復交”,我方隨即宣佈中止與塞的外交關係。
10月25日上午,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與塞內加爾外交國務部長謝赫?蒂迪亞內?加迪奧分別代表各自政府,在北京簽署了復交公報,宣佈兩國自即日起恢復大使級外交關係。公報説,塞內加爾共和國政府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據島內媒體報道,當天下午5點半,臺當局駐塞“大使”黃允哲突然接到塞內加爾總統瓦德給陳水扁的信。當時他不知道塞內加爾決定“斷交”,收信人又是陳水扁,一時不敢拆閱。回到家裏,黃允哲發現信函沒有封口,才拿出來閱讀,結果大吃一驚。信中説,塞內加爾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復交後,與臺灣僅維持經濟、商業和文化關係,並強調“沒有朋友,只有利益”。大約晚上7點左右,“外交部長”陳唐山接到黃允哲的電話後,緊急約見了塞內加爾“駐臺大使”,確認了這一消息。晚上10點半,“外交部”舉行記者會,宣佈與塞內加爾“斷交”,並停止一切援助計劃。與此同時,“外交部”撤掉大廳內的塞內加爾國旗,網站的“邦交國”一項也刪去了塞內加爾。
■塞內加爾稱,與中國復交將改善其國際形象
消息傳出後,旅居塞內加爾的華僑華人在首都達喀爾舉行慶祝集會,塞社會各界也給予積極評價。塞內加爾前駐華大使阿裏?迪烏姆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在當前全球化的浪潮中,絕不能背離中國,而應該依靠中國來加強南南合作,為本國人民和非洲人民造福。”塞內加爾外交部公報也指出,與中國恢復外交關係是瓦德總統在客觀、深入分析了世界地緣政治後作出的歷史性決定,完全符合塞內加爾人民的根本利益,“必將有助於改善塞內加爾的國際形象”。
10月26日,塞內加爾官方的《太陽報》以“分離10年後塞內加爾與中國恢復關係”為題,用整整5個版刊登了有關新聞和文章,回顧了塞中兩國復交的來龍去脈,全面介紹了中國在政治、外交、經濟、文化和社會等領域的發展情況。該報還發表了題為“面對歷史、現在與未來”的長篇社論,指出“中國看起來遙遠,但如果從戰略的角度看,中國其實離我們很近。無視中國就等於自堵通向與一個強國全面對話的途徑”。
■“烽火外交”變“外交烽火”
陳水扁上臺以來,馬其頓、賴比瑞亞、多米尼克和格瑞那達先後與臺灣“斷交”。
但事發前,臺當局都或多或少發現了“斷交”跡象,相關單位已做好心理準備,不至於出現一種屁滾尿流、狼狽不堪的樣子。塞內加爾是陳水扁到訪的“邦交國”中第一個“斷交”的國家。此前,陳水扁曾宣稱,“我訪問過的國家都不會斷交”。可以説,塞內加爾的離去完全不在臺當局的意料之中,等於打了陳水扁一記響亮的耳光。
10月26日,“外交部長”陳唐山赴“立法院”彙報有關情況,立即成為“立委”們炮轟的對象。賴士葆憤怒地質問:“類似這種情況還有哪幾個國家?你不要説都沒有問題,到時候自打嘴巴。”陳唐山只能無奈地承認“這個例子有點特殊”,甚至哽咽著表示要“辭職以示負責”。“國安局長”薛石民也承認事先完全沒有獲得任何情報。也就是説,如果不是黃允哲不遵守慣例擅自將瓦德給陳水扁的信件拆開,很可能臺當局上上下下要等到陳水扁看信後才知道已經“斷交”了。
島內媒體則流傳著另外一種説法:其實陳水扁當局整個“外交”與“國安”系統對“斷交”一直蒙在鼓裏,直到有一名“中央社”記者到新華網上瀏覽,才發現中塞兩國已經發表復交公報。他緊急向“外交部”求證,陳唐山驚覺竟然發生了這種事。不少媒體諷刺臺當局剛提出“榮邦計劃”,“外交防線”就在地球的另一端宣告失守。10月26日,《聯合報》在第二版用整整一個版報道了此事,指出“如今距離亞洲遙遠、位處西非的塞內加爾,不但轉向北京,聲明中還提到出於‘世界地緣政治’考慮,清楚表明近年來大陸經貿發展與整體國力提升,已讓臺灣的‘外交’四面楚歌“。《中國時報》發表社論,題為”塞內加爾轉向預示的骨牌警訊“,認為塞內加爾的決裂聲明令人觸目驚心,”對國際來説,塞內加爾只是西非一國;對臺灣‘外交’而言,卻是牽動鄰近布吉納法索、甘比亞等非洲友邦的重要大國。未來臺灣‘外交’只會更嚴峻,不可能再敢大聲喊邦誼穩固了“。就連”臺獨“媒體《自由時報》和《臺灣日報》等也提醒當局,其他”邦交國“很可能舍臺灣而去。
島內政界人士紛紛對陳水扁當局提出強烈質疑。曾任“外交部長”的國民黨“立委”蔣孝嚴痛斥“外交部”“頭上長瘡、腳底流膿,神經線爛透,既不懂得建交,也不懂得斷交”。前“陸委會主委”蘇起諷刺説,當局叫嚷著要搞“烽火外交”,現在變成了“外交烽火”。對島內民眾來説,當局接連遭到“友邦”拋棄,他們已經感到麻木了。只是陳水扁前段時間才誇口説“我訪問過的國家都不會斷交”,“現在塞內加爾斷交,卻不見陳水扁有任何表示歉疚的話,莫非陳水扁把民眾都當成患了健忘症的傻子?”他們呼籲當局從實際出發,早日結束這種“金錢買外交”的遊戲,不要再鬧出大笑話了。
■臺塞關係曾經非常密切
分析人士認為,塞內加爾“斷交”之所以在島內掀起這麼大的波瀾,原因之一就是此前雙方的交往一直很密切。臺當局自負地認為,憑藉源源不斷的金援就可以牢牢拴住“友邦”。據臺灣方面公佈的數字,自1996年起,臺當局每年對塞內加爾的援助都在幾千萬美元以上,到目前為止總數已高達40億美元。2002年,陳水扁率團訪問塞內加爾。2004年,塞內加爾總統瓦德率團來臺參加陳水扁“就職”典禮。就在前不久,塞內加爾還派官員參加臺灣“雙十節”慶祝活動。
人們熟知的臺塞交往中最尷尬的一幕,要算2002年世界盃後塞內加爾球員到臺灣進行體育交流。雙方事先根本沒有談妥友誼賽內容,塞內加爾球員出場踢球純屬應付,期間更傳出召妓醜聞,一時間引起軒然大波。但臺當局還是一直賠著笑臉,當時的“外交部長”簡又新多次出面強調“邦誼不變”。當時就有媒體評論指出,這種有太多金錢介入的所謂“邦交”難以長久。
■多米諾骨牌效應已經形成
臺當局“外交”政策被臺灣人形容為“先天不良,後天失調”。有關官員指出,臺灣推動“外交”工作,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藝術”。塞內加爾只是臺灣“外交”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的開始,正如“國安局長”薛石民公開表示的那樣,所有“邦交國”都有“斷交”的危險。
目前,只有25個國家與臺當局保持“外交”關係,其中大部分傳出“斷交”傳聞。在歐洲的唯一“邦交國”教廷日前宣佈,隨時可以捨棄臺灣。在非洲僅剩的6個所謂“友邦”中,查德以“更新電力設備”為由,多次要求臺灣“分攤”高額款項,揚言如果臺灣不答應,將不惜與之“斷交”。臺“外交部”雖然表面上擱置了提案,但事後還是悄悄同意以“合作計劃”的方式付錢。據了解,臺當局給予查德的總金額高達3.5億元新台幣(4元新台幣約合1元人民幣)。與塞內加爾臨近的甘比亞也岌岌可危。臺灣媒體認為,塞岡兩國的河底隧道一旦完成,“甘比亞很可能走上與塞內加爾相同的道路”。在拉美的幾個“邦交國”,則深陷賄賂醜聞。尼加拉瓜總統被懷疑收取臺灣政治獻金遭到國會彈劾,使“邦交”處在高度危機中。前巴拿馬總統爆出挪用臺灣援助款的醜聞,國會議長威爾遜日前公開表示要與臺灣“斷交”。在塞內加爾“斷交”前,臺當局一直忙著滅巴拿馬的火。此外,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也都表示,與臺灣的“邦交”在可有可無之間。再説大洋洲的幾個國家,地小人稀,小黨林立,非常容易因為利益關係而轉變政治立場,早被臺灣列為“需要警戒的地區”。陳唐山也坦白承認,“駐外人員”晚上連覺都不敢睡,生怕“斷交”。
雖然臺當局一直在打腫臉充胖子,反覆強調“與某國關係不變”,但正如蔣孝嚴所言,骨牌效應已經形成。從島內主要媒體的報道也可以看出,陳水扁當局對維持“邦交”已經感到絕望,“慢點斷交”對他來説就“謝天謝地了”。(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