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武俠電影能否再現風光?

時間:2009-04-13 09:48   來源:央視國際

  主持人 李紅: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海峽兩岸》,上期節目我們對臺灣電影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本期節目我們接著這個話題,來聊聊臺灣的武俠電影。這兩年,華語電影在世界影壇上的影響是越來越大了,這其中,從《英雄》到《無極》,從《臥虎藏龍》再到《十面埋伏》,武俠電影佔了相當大的部分,有人甚至説,武俠簡直就是華語電影的代名詞。而説起武俠電影,就不能不談到臺灣電影人的貢獻,本期節目裏我們就來回顧一下臺灣的武俠電影。首先一起看一段相關的資訊。

  主持人:説起2005年最火的電影,耗資巨大的《無極》無疑榜上有名,有人説它是新派武俠片與頂級的電腦特技很好結合的産物。

  標題:中國電影歷史上投資最大的武俠片—《無極》

  投資超過3000萬美元的電影《無極》,是中國電影歷史上投資最大的一部武俠片。《無極》的導演是曾經執導過《霸王別姬》《荊柯刺秦王》的著名導演陳凱歌。劇中選用了來自韓國的演員張東健、日本演員真田廣之、中國香港演員張柏芝和謝霆峰等人,演員陣容強大。

  據報道,《無極》電影的拍攝歷時3年,電影中有多處利用電腦特技製造的震撼場面。為了拍攝其中峽谷戰爭場面,《無極》的主創人員特意從雲南香格里拉運來100頭牛,再用電腦特技增加牛的數量,場面十分逼真。(峽谷之戰的現場畫面)

  電腦特技的使用和演員的知名度給《無極》帶來了火暴的票房收入。《無極》上映僅一週,就創下了7452萬人民幣的票房記錄,成為中國電影史上首周票房最高的影片。

  主持人:其實早在《無極》誕生之前,一股席捲世界影壇的中國武俠熱就已經悄然來臨,一些世界知名影星屢屢在重要場合以一套中國式的裝扮登場,更有大導演用影片向中國功夫致敬。

  標題:世界影壇掀起中國“武俠熱”

  據報道,2006年5月,世界影壇一項重要的賽事“戛納電影節”將舉行。將有多部華語的武俠片會參加此次活動。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影片是,由陳凱歌執導的電影《無極》、由成龍與韓國影星金喜善主演的《神話》。另外李安新拍攝的影片《斷臂山》也有可能入圍競賽。有評論認為,今年5月的“戛納電影節”將颳起一陣中國“武俠風”。

  另據報道,華語電影“武俠風”還影響了許多著名電影導演。美國導演昆汀塔倫蒂諾在推出了他從影以來最為刺激和暴力的電影《殺死比爾》,該片獲得了上映當周北美票行榜的冠軍。昆汀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的創作靈感是來自中國的武俠片,中國的武俠片已經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

  主持人:説到讓中國武俠電影走向世界的人物,就不能不提到最近一直很風光的華裔導演李安,有評論認為,正是他用一部《臥虎藏龍》將中國武俠電影介紹給了歐美觀眾。

  標題:華裔導演李安成為金球獎最大嬴家

  據報道,在2006年1月17日舉行的第63屆金球獎頒獎典禮上,華裔導演李安成為最大贏家。他執導的影片《斷臂山》一舉獲得最佳劇情類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歌曲四項大獎。頒獎典禮後李安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表示,他還是希望能拍出更好的華語武俠片。

  李安同期:剛才講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斷臂山、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玉蛟龍,每個人心理都有一個青明劍。

  在參加此次金球獎之前,李安曾拍攝過武俠電影《臥虎藏龍》,該片曾在2001年摘取奧斯卡四項大獎,媒體曾評論説,李安在奧斯卡獎歷史的空白處填上了一段中國武俠電影創世紀的光彩。

  主持人:剛才我們簡單回顧了一下近期在世界影壇上掀起的中國“武俠熱”。中國電影走過百年曆程,能有這樣的成就,是讓我們所有人都很欣慰的。在這個時候,回頭來看看當年在臺灣盛行的武俠電影也是很有意義的,因為那奠定了華語電影武俠片的基礎。今天就這些話題我們邀請到了兩位嘉賓共同探討,這位是臺灣的導演徐小明先生,歡迎您。

  徐:您好。

  主持人:這位是北京大學藝術系的李道新老師,歡迎您。

  李:你好。

  1928年舊上海明星電影公司製作了一部名為《火燒紅蓮寺》的電影,成為中國武俠電影的開山之作。它帶動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武俠電影熱。由於票房火暴,從1928年到1931年,3年內拍了18集,創下了當時中國電影的拍攝記錄。無論是從技術積累的角度,還是從題材拓展的角度來看,“武俠”兩字自此片後便成了中國電影軍械庫中的常規兵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從此在劍光俠影中長大。

  到了20世紀60年代,臺灣的武俠電影胡金銓成為了武俠電影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人物。他是第一個把武俠電影當作藝術電影來拍的導演,他將京劇的韻味融入到武俠電影當中。無論《大醉俠》似醉非醉的濁世清醒,或者《俠女》竹林裏的飛騰跳躍,還是邊疆關外《龍門客棧》的殊死搏鬥,還有禪意十足的《空山靈雨》,胡金銓的武俠片都貫注了中國古往今來劍客俠士通過救人、救世來完善自我的理想。

  主持人:剛剛我們看到很多關於武俠電影的一些介紹,那麼説到臺灣的武俠電影不妨追溯到當時1968年,當時最出名的導演可能就屬胡金銓了,他拍了一部吸引很多人眼球的電影,叫《龍門客棧》,當時為什麼《龍門客棧》可以引起那麼大的轟動呢?

  徐:之前的動作片,或者武俠片,我的感覺他電影感很弱的,不像説到了《龍門客棧》的時候,它的電影感極強極強,之前的武俠片,還是延續了當時的,很多武俠,動作演員都是從劇團、劇校出來的,所以整個表演風格上還是劇場的形式,到了《龍門客棧》,我覺得他這些都打破了,這些既成的我們對武俠電影的印象在《龍門客棧》裏面被打破了。我入行的時候還碰到當時在《龍門客棧》裏面擔任武師的前輩,他當時描述了胡金銓導演在處理打鬥場面的時候,他的想像力非常豐富,當時有一個對打的場面,當時我印象有一個女孩子叫上官林鳳,她有一個對打的場面,過去人是有極限,在互相快速長拍對打的過程中,他是有極限的,所以胡導演想出一個方式,他讓兩三個替身在攝影機的邊上一直的交錯入鏡,所以當時會有很多新的視覺上的震撼,他創造了一個人的極限,電影裏面我們看到一些極限。

  李:那麼我在看《龍門客棧》的時候,我感覺《龍門客棧》之所以開創了武俠電影的一個新的局面。並且將武俠電影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很重要的原因我覺得一方面是它非常具有中國氣派,這一點我覺得是胡金銓及其武俠電影所不可忽略的地方,因為這此之前武俠電影它儘管也有中國氣派的展成,包括武打電影,比如香港的黃飛鴻系列,黃飛鴻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産物,他的那樣一種德性,實際上武德,實際上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延續,但是到了胡金銓的身上,《龍門客棧》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胡金銓對中國文化符號的使用,以及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它是出自於他的內心深處,並且通過電影這種現代的方式,把它表達得淋漓盡致。很典型的一場就是,項少姿他到客棧,看到一批鷹犬那麼囂張,並且還認識不到他的重要性的時候,他為了體現自己的武功,就坐在桌子前面,我們後來看一場激烈的打鬥開始之後,實際上項少姿他的活動範圍就是桌子前面椅子那裏沒有動過,而被他打過的人到處都是,一片狼藉,我們這就可以看出來,胡金銓他對於武俠電影的理解,他是把它是放在對中國文化電影理解基礎之上的,他塑造這樣一種武俠英雄,是擁有中國傳統人格魅力的,傳統人文理想的這樣一種英雄,這非常有意思。

  胡金銓導演的《龍門客棧》、《俠女》等片把武俠電影變成了一種新類型電影的標本,胡金銓也因此當選為1978年英國出版的《國際電影年鑒》世界五大導演之一。

  《龍門客棧》的創作風格啟發了另外一位武俠片導演,他就是徐克。20世紀90年代初,徐克會集了張曼玉、林青霞、梁家輝、甄子丹等演員拍攝了《新龍門客棧》。

  (電影畫面)30秒

  除了有徐克的《新龍門客棧》,到了21世紀的2003年,臺灣年輕導演蔡明亮也拍攝了一部名為《不散》的影片,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字就叫做《再見,龍門客棧》。影片講的是一家老電影院關閉的前一天,播放的最後一部影片就是胡金銓的《龍門客棧》,在觀眾席上坐著當年演劍客的演員苗天和石雋,他們看者自己當年的電影,淚眼朦朧。

  許多影評人在評論這部只有11句對白的影片時,沮喪的説到,蔡明亮站在臺灣武俠電影頹敗的現在,用懷念《龍門客棧》的形式悼念臺灣武俠電影那段曾經輝煌的黃金時代。

  主持人:胡導演他最大的魅力在於,他把武俠電影他突破了原有的只有的功夫,而且放了一定的文化的東西在裏面,他個人的這種藝術創作魅力還是比較深遠的。

  李:我們後來看李安的電影,以及張藝謀的電影武俠電影,我們都能感到,胡金銓作為一個高峰,他對後來電影人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俠女》這一部所有的武俠電影人都要向他致敬的武俠電影當中,我們可以感到胡金銓的武俠電影已經達到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這不僅僅體現在比如竹林一場,如此美侖美奐,我非常喜歡他的竹林,我覺得後來張藝謀通過《十面埋伏》有意去呈現那一片竹林,還有李安《臥虎藏龍》在竹林上的對打,即便這兩種致敬,我覺得都還沒有真正超越胡金銓在《俠女》當中的竹林打鬥,竹林充滿了霧氣,但是竹子高風亮節的姿態又能夠在鏡頭前面得到體現,這樣子竹和人之間體現了非常有意味的文化的寓意。比如竹林這一場,其實當我們男女主人公從竹子尖端下面擺成一個陣勢,然後下來直刺敵人的時候,那樣的一個瞬間,當時讓全世界都感到震驚,覺得這是怎麼拍出來的,但是實際上胡導演用了很高超的剪輯技術。超越了人的眼睛所能接受的極致,所以他就能造成了那樣的一種美侖美奐的效果,讓當時就是説,在剪輯上面美國人和歐洲人還沒有做到的地步,他已經做到了。

  主持人:其實臺灣武俠電影發展到後來,不僅武俠片觀眾很喜歡,而且也托起很多武打明星,你比如成龍最早拍的功夫片就是在臺灣拍的,後來又出現了比如説徐克所謂的新武俠。

  李:臺灣武俠電影后來發展跟香港是密不可分的,事實上胡金銓之後,更多臺灣人看到的武俠電影就是由香港的武俠電影人,比如楚原,張徹他們來完成的,張徹的武俠電影是男性陽剛的武俠電影,無論是他的《獨臂刀》,《新獨臂刀》,還有《獨臂刀王》以及其他很多電影,我們可以看到他最終訴諸的是一種情誼,而這種情誼是一種男性之間的情誼,也就是説這是一種男人電影,而這種男人的陽剛的武俠電影,後來深刻影響到了徐克,甚至包括吳宇森,吳宇森的《都市》,實際上也是一個江湖,有的也是男人間的情誼。那麼楚原的武俠電影更多根據古龍的武俠小説來改編的,非常詭異同時又充滿了一種淒美的詩意,我覺得這樣的一種電影很人文,同時又將愛情編織成武打的一個脈絡,這就講武俠電影又推到了一個類型融合的高度。

  主持人:可以説武俠電影在島內整整火了六年,當時這種熱潮二位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

  徐:我剛好是身臨其境,青少年時期,剛好經過這個時期,確實當時臺灣社會發展富裕了,大家在富裕之後拼命找各種娛樂活動,當時電影是所有娛樂活動的總結,只要同學之間約會看電影,男女之間約會看電影,家裏面人聚會看電影,所有的活動最後都是只想去看電影,確實那幾年臺灣電影是達到一個鼎盛。當時演員真的非常多,現在我們已經比較不記得的,剛才李老師提到張徹導演,確實他剛才的整理我覺得特別的精闢,張徹導演當時培養非常多,那種非常陽剛的男性偶像,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姜大衛,狄龍,王羽。還有一個後來去世的叫付聲,當時有非常多的男性偶像,後來確實楚原導演拍的把愛情的元素又放到武俠片裏面,也培養了新的偶像。那成龍當時是“七小福之一”,他的大師兄是洪金寶,在業界已經是有名氣了,那時候成龍是跑龍套的,當時有非常多的,我印象如果沒記錯,當時一年大概是有200部左右的武俠片在拍,所以他先投入到武俠片比較不重要的角色當中去工作,但是他可能當時他的特質被大家看到,他很喜歡搞笑,他是一個也蠻“無厘頭”一個人,從他特質的展現後來出現《醉拳》,《蛇行刁手》啊,非常強調個人魅力的電影動作片,讓你一直盯著他看,後來就有《龍少爺》一系列的東西,一下就把他鞏固成一個新的武打明星。他的武打又超脫了新的境界。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武俠電影的製作中心由臺灣轉移到了香港。成龍、李連杰先後成為新一代的功夫明星,而徐克式的武俠片的詭譎華美給這一時代的武俠電影蒙上一層最明艷的色彩。2000年,李安的武俠片《臥虎藏龍》更是一舉摘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圓了中國人的奧斯卡夢。不管從藝術上還是商業上,武俠功夫片這個獨具民族特色的電影類型將中國電影帶到了國際舞臺,它成為中國電影最閃亮最耀眼的標簽。而臺灣這個曾經的武俠電影的中心,隨著時間的推移卻失去了往日的風采。

  主持人:我們剛剛從臺灣的武俠片,從60年代談到了70年代,又談到後來,受武俠片影響的功夫喜劇片,其實我們現階段看一些大製作電影的時候,武俠片仍然活躍在電影螢幕上,是不是武俠片它的生命力是會一直這樣走下去的,一直會很強?

  徐:我覺得應該是武俠片,動作片可能沒辦法,武俠片可能是中國人獨有的類型,這個類型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這個形式可以跨越國界文化,販賣到全世界的,所以如果説電影多元的話發展的話,武俠這個類型要被放在中國電影裏面很重要的位置。

  主持人:剛剛我們一直在探討,最早的武俠片是出現在臺灣的影壇,而且培養了當時最著名武俠導演,培養了很多的武俠明星,並且後來很多武俠片也都把臺灣當時武俠片的一些創意借鑒過來,比如説最初胡金銓導演的竹林,我們在很多武俠片裏都能看到,當時武俠片興盛了幾年之久,這樣的歷史能不能作為振興島內電影事業的基礎呢?比如島內電影事業處於很簫條階段,可不可以借著“武俠熱”這股東風重新提升一下島內的電影業?

  徐:我覺得這是可能的,而且這幾年很多人努力做這個事情,如果我們要提一個企劃案,如果是一個武俠片,投資方會注意這個事情,但是接下來會有很多很現實的問題要解決,比如你臺灣有沒有九寨溝的景色,有沒有大戈壁,首先你環境受限。確實這是一個機會,就是説,尤其是這幾年的中國武俠電影熱,也讓臺灣電影人有這個思考,怎麼樣把這個熱帶進去然後在這個島內完成,但是現在大家可能已經慢慢有一些比較成熟的思想,這個想法持續推動,但是可能最後怎麼做這個東西,可能不是局限在臺灣做,就跟我們剛剛提到的六七十年代的臺灣電影人,香港電影人的關係,這個電影人最後的成就,不是説因為是在臺灣拍,所以我們有這個驕傲什麼的,最後可能它需要透過一些不同區域的合作,可能最後還是會到中國大陸來拍。

  李:我也很認同徐導演的看法,事實上,武俠電影不僅僅是臺灣的武俠電影,它是整個華語電影圈的武俠電影,所以如何有效的整合兩岸三地的武俠電影資源,我覺得就是最為關鍵的一個問題,剛才徐導演也説了,武俠電影是中國應該在世界上的一張名片,它是影響力最大的中國電影類型,同時由於它獨特的視聽效果,以及蘊含一種中國人文精神,實際上是非常好的能夠傳播整個華人,整個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藝術的一個載體,所以兩岸三地的電影融合,我覺得可以從這裡打開一個很好的局面。

  主持人:好,非常感謝二位對武俠電影歷史以及現階段發展的一些情況的介紹。非常感謝。臺灣早期的武俠電影輝煌了將近10年,隨著大環境的發展,觀眾們的口味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另外一種類型的電影開始慢慢取代了武俠片的地位,在下期《海峽兩岸》節目中,我們將繼續這個話題。好感謝您收看今天的《海峽兩岸》,我們下期節目再見!(編輯:陳曦 燕萌 攝像:雷昊 孔河)

編輯:賀晨曦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