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語電影”大事紀

時間:2009-04-10 11:19   來源:台灣網

 

  1955
  

  6/23,來自福建的都馬劇團所拍攝的第一部16㎜廈語片《六才子西廂記》(邵羅輝執導),在臺北大觀戲院公映。因票房不佳上映三天即下片。

  9月底,第一部35㎜臺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何基明執導)殺青。由麥寮拱樂社女子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演出。

  1956

  1/4,首部35㎜臺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在臺北中央戲院放映,大獲成功,引發臺語片風潮。本年臺語片共出品21部。多以民俗(《廖添丁》、《瘋女十八年》、《望春風》)為題材。吸收歌仔戲、新劇、話劇人材。臺語片成本較低,觀眾以中年人、中下階層為主,郊區大於都市。

  1957

  臺語片進入黃金時代,本年生産38部作品。其中一片公司甚多,也産生臺灣第一位女導演陳文敏。臺語片工人員多由戲劇界轉行,亦有影評人(江榴照)轉業。

  日本派員與臺語片合作《紅塵三女郎》,導演岩澤康得、田中哲及攝影宮西四郎。

  9月底,位於鶯歌的民營玉峰影業公司湖山製片廠第一階段完工。

  11/1,首屆“臺語片影展”位於“國立”藝術館舉行,張英以《小情人逃亡》獲最佳導演獎。

  1958

  1-2月,“臺語片影展”得獎作品《萬華白骨事件》、《三美爭郎》、《小情人逃亡》陸續上映。

  6/1,臺北市雙連戲院、華宮戲院、大觀戲院、大光明戲院、永樂戲院等首創臺語片(《白蛇傳》)聯映記錄。

  由華興製片廠攝製發行的第一部大銀幕臺語片《無膽英雄》。

  臺語片到達高潮,年産76部影片。

  8/13,第一部16㎜彩色臺語片《金壺玉鯉》(陳澄三導演)上映。

  8/19,徵信新聞社主辦“臺語片影展”,歐威、洪明麗獲得最佳男女配角。

  此時臺語片戲曲主流走下坡,取而代之是偵探恐怖片(《基隆七號房慘案》、《金山奇案》等),乞丐藝旦的電影素材也流行。另外還有悲劇通俗劇,都是臺語片重要支派。

  10/16,第一部35㎜彩色臺語片《下午三點半》殺青,但無上映記錄。

  1959

  臺語片遭逢第一次低潮,僅出品35部影片,華興製片廠停業。

  為增加票房,明星下鄉登臺蔚為風氣,同時與香港合作,提高技術層面。

  2/17,李行執導的喜劇《王哥柳哥遊臺灣》上映,票房長紅。

  3/16,由美都歌仔戲團演出的臺語片《英臺拜墓》上映賣座,再度帶動古裝片得拍攝。

  5/29,玉峰影業創業作《阿三哥出馬》(林摶秋導演)上映。

  1960

  本年度産量明顯縮減,部分專映臺語片的影院,開始改映二輪日片,市場轉向地方鄉鎮,戲曲古裝片繼續攝製。

  臺語片《孤女的願望》在臺北連演一百五十場,鄉下戲院反應尤烈。

  1961

  臺語片産量持續低迷。

  戴傳李成立永新影業社。

  1962

  6/20,歌星洪一峰主演的電影《舊情綿綿》上映,大受歡迎,開啟歌唱片風潮。

  8/8,歌星文夏主演的《臺北之夜》上映,轟動全臺。

  9/18,白克導演、莊雪芳主演的《龍山寺之戀》甚為轟動,外景遍及臺灣。

  臺語片以女扮男裝的歌仔戲吸引郊區鄉下觀眾。

  十月,臺視開播,臺灣開始有電視臺。臺語片在電視與國語片品質的雙重壓力下顯得吃力。由片名判斷,常有煽動、粗鄙、漫畫傾向,諸如《憨查某哭倒烏龜洞》、《無你我會死》、《白猴召親》、《楊令婆脫殼》、《白賊七》、《乞食婆哭倒死城》、《銀面小天狗》、《挖眼珠報恩情》、《孫悟空出世》等,許多已走向神怪聳奇路線,總數量雖不見減少,但票房備受威脅。

  1963

  5/11,原為描寫廖添丁故事的影片,因廖添丁內容禁演,而改名《遊俠胡劍明》。

  1964

  4/23,由許成銘、李金山與許峰鐘三人合導的《寶島鐘聲》上映。

  4/25,臺語版《天字第一號》上映,非常賣座,共連拍五集。

  5/16,臺韓合作攝製的《最後的裁判》上映。

  6/10,取材真人實事,由新莊國小師生師生自編自導的《學海孤雛》。

  9/1,林福地執導的《少女的祈禱》上映。

  10/6,徐守仁執導的真人故事《野柳義魂情難忘》上映。

  10/7,蔡秋林執導的《恩重如山》上映。

  10/28,玉峰再出發的影片《五月十三傷心夜》(林摶秋執導)上映,由信東藥廠投資。

  1965

  1/12,辛奇執導、陽明、遊娟主演的《求你原諒》上映。

  2/22,《媽媽我思念你》(周炳煌執導)上映。

  3/18,《自君別後》(張青執導)上映。

  3/22,《臺灣日報》舉辦第一屆“國産”臺語片展覽座談會。

  6/22,《臺灣日報》主辦的五十四年度“國産”臺語影片展覽會,頒獎典禮于中華體育館舉辦。票選臺語片十大,高仁河榮獲十大導演第一名,陳揚以《做鬼也風流》獲十大男星第一名,白蘭以《自君別後》獲十大女星第一名。

  1966

  1/9,《艷諜三盲女》上映,開創“盲女”系列電影,隨後《女盲劍客》、《盲女司令》、《盲女集中營》、《盲女大逃亡》紛紛出籠。

  9/1,臺語異色片《海女紅短褲》上映。

  1967

  1/10,第一部臺語西部片《荒野大馬賊》上映。

  1968
 

  3/26,以年輕男女演員肉體為賣點、改編自西片《大洪荒》的肉體派臺語片《人之初》上映。

  1969

  國語片産量首度超越臺語片。

  中國電視公司開播,何基明受邀拍攝臺語連續劇《玉蘭花》。

  1970

  黃俊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風靡全臺。

  《鬼新娘》殺青後未見上映日期,臺語片在本年度後半期全部停拍,粵語片進口亦寥寥無幾。

  1971

  8/18,臺語片《尋母十七年》以國語拷貝參加伊朗國際教育影片展。

  8/20,臺語異色片《新婚之夜》賣座破百萬。

  1973

  2/13,臺灣省製片協會發佈1972年度電影産量,彩色臺語片1部,黑白臺語片56部。

  1975
 

  林重光執導的臺語片《愛的滋味》,未見上映日期。

  1981

  1/1,楊麗花主演的《陳三五娘》上映,叫好不叫座,臺語片攝製工作至此劃下句點。

  1991

  “國家電影資料館”舉辦的“正宗臺語片影展”在迪化街城隍廟放映。

  2006

  11/09開始至隔年3/30,“國家電影資料館”舉辦全臺灣“戲夢五十”臺語電影巡迴展。

  2007

  6/16-7/01,“國家電影資料館”回到“臺語片的好萊塢”北投,舉辦臺語電影文物展。

編輯:賀晨曦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