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林摶秋(男,1920年—1998年),臺灣桃園人,劇作家、電影製片家及電影導演。在日本統治臺灣期間,曾為日本籍教師改名“林博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恢復原名,一生跨足戲劇、電影、實業界。
林摶秋1938年從新竹中學肄業後赴日升學,1942年畢業于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就學期間便熱衷觀賞戲劇,私下也嘗試劇本創作。畢業後隨即加入東京地區以領導“新喜劇運動”聞名的新宿紅磨坊劇團,成為在東京第一位臺灣出身的專業劇作家,在1942年間並且一度在日本最大的電影公司之一東寶影業支援電影攝製工作,奠定日後的製片事業基礎。
1943年初返臺後,成立“厚生演劇研究會”,指導桃園青年團體雙葉會公演《阿里山》,隨後發表代表劇作《醫德》與《高砂館》,4月間與王井泉、張文環等人籌組厚生演劇研究會,繼承因中日戰爭而中斷的新劇運動。9月推出《閹雞》、《高砂館》、《地熱》、《從山上看見的街市燈火》等劇,巧妙地運用了臺灣的背景、語言、歌謠,在內容與形式上都帶有高度文化抗爭色彩的“閹雞”,更成為臺灣新劇史上的經典劇作之一。演出轟動一時。林摶秋一人負責這次公演所有劇目之編劇、導演工作;同時由於編、導技術成熟,當時劇評喻為“臺灣新劇運動的黎明”,是臺灣現代戲劇史上劃時代的演出。
1946年林摶秋成立人劇座,上演《醫德》與《罪》。不久,二二八事件爆發,自此揮別劇壇,返鄉務礦。接掌家庭經營礦牧事業,分別為“大豹煤礦”與“嘉美牧場”。
後來因為日籍導演的一句話:“臺灣的電影水準,比日本相差三十年”,遂使他奮起,于1958年創辦了“玉峰影業公司”,並在臺北縣中湖鄉興建“湖山製片場”,號稱是當時臺灣最大的電影製片廠。“湖山製片場”從拍攝到後期製作都可以獨力完成,不少設備甚至是土法煉鋼自行研發的産物,並以近似電影學校的規格訓練演員,後來分別在臺灣、香港成名的張美瑤、淩雲就是出身於此。1959年,執導影片《阿三哥出馬》與《嘆煙花》上、下集。1960年執導《錯戀》,由於對角色心理的刻劃細膩深入,公認是臺語影片中的傑作。1965年執導《五月十三傷心夜》(又名:《女性的條件》)與《六個嫌疑犯》。林摶秋在玉峰時期一共拍攝了五部臺語片,可惜玉峰創業的時機正值臺語電影景氣遽變的下坡期,數年之間,林摶秋的電影文化理想也就隨著玉峰影業的結束與湖山製片廠的沒落而畫下句點。
執導作品:
1959 《阿三哥出馬》
1960 《丈夫的密秘》(又名:《錯戀》)
1964 《五月十三傷心夜》(又名:《女性的條件》)
1965 《六個嫌疑犯》
(來源:本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