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初,為了幫助電影在電視、網路等新興娛樂業中凸現,臺灣當局將1993年定為電影年,並實施了各種輔導政策——包括1989年就推行的一年一度的“製作輔導金”等,希望培植更多的電影人才和厚置臺灣電影的基礎。於是,在90年代初,臺灣電影業出現了所謂的“第二浪潮”,即相繼涌現的李安、蔡明亮、徐小明、何平等導演回避了上一代導演的“鄉土情結”,而走上了一條多元化發展的道路。而1994年夏天,“行政院新聞局”特別籌備舉辦了“迎接新新電影”的系列活動,於是,“新新電影”成為了蔡明亮、何平等這批新導演的作品的代名詞。
臺灣“新新電影”的代表導演的風格有著很大不同,如何平,他往往是要展現超現實的幻想與寫實的交錯,而攝製技術也因此強調影像的扭曲與誇張,如《十八》、《國道封閉》等;蔡明亮則喜歡以簡潔利落的場面調度和聲音美學的紀實性展示大都市人的殘酷現實與寫實生活。
臺灣新新電影構成了20世紀90年代臺灣電影參加國際影展的新興勢力,展示著銳不可擋的企圖心,成為了臺灣影壇不可小視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