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女性電影和女性主義電影——陳明秀訪談

時間:2009-04-14 09:37   來源:台灣網

  張文中,2000年11月24日

  〔臺北市青島東路一幢舊樓的四樓,是電影資料館的所在地。在資料館的工作室裏見到陳明秀時,她仍然顯得有點倦意。昨天,是"臺北國際電影節"報名的截止期,在最後一分鐘突然冒出一大堆遲來的報名者,忙得她昏天黑地。前不久,忙"2000女性影展"也是如此。她接手主持的"女性影展"雖然已經是第七屆,不過前幾屆都是局限在畫廊或咖啡館的小圈子,她不滿足,一心要把女性的影像展示,擠進主流的電影院,結果大獲好評。在那一段日子裏,她的角色主要還是一名資深記者,在那張聲勢淩厲的《勁報》。白天,她忙著跑新聞;晚上,她忙著整理電影。〕

  女性導演的影像訴求

  張文中:臺灣的"女性影展"已經舉辦許多年了,她最初的構想是出於什麼樣的考量?

  陳明秀:"女性影展"是七年前由一群女性導演打向的,她們覺得女性導演、女性電影創作者拍攝的東西被人看到的機會比較少,希望以女性為主題開發出一個影展,放映女性導演的作品,然後以這個影展向觀眾作訴求,向社會大眾説,我們有這樣一個影展,請你們看看我們女性導演拍的東西怎麼樣?

  張文中:最初的規模有多大?

  陳明秀:規模都不太大。七年前,女性學影像的人不是很多。開始就是三四個人在做,第一屆只放了十幾部電影,發起者是黃玉珊導演,她剛從美國學電影回來,覺得臺灣的環境給女性導演的曝光機會比較少,或者女性得到拍片的機會也比較少,希望以影展的方式來喚起對女性導演的注意。

  張文中:是不是一開始就有一種強烈的女性主義意識在影展裏得到呈現?

  陳明秀:那一屆有四部本土導演的作品,還有幾部國外知名女性導演拍的電影。國外的電影可以看到比較多的女性主義意識訴求的部分。本土女性導演的作品,例如陳素芬、陳彩蘋和陳慧娟拍攝的《波城性話》,有評論説,她們選擇"女性乳房"這個最具代表的女性性徵及最富社會意涵的女性器官為題材,在純經驗的分享之外,並企圖利用影像與聲音的雙重的左證與衝擊,形成不同觀點的反覆辯證。這些女性影像,用黃玉珊的話來説,就是"以女性觀點來顯微在不同的社會、文化、時代背景下,女性所共同面對的第二性處境,將女性的地位放在一個歷史的脈絡下來檢視,分別觸及了女性與工作、性別與身體、自覺與成長、族群與媒體,以及婦女運動等主題。"

  張文中:臺灣女性電影,是不是大都專注在女性主義意識的訴求上?

  陳明秀:也不是。只是女性影展希望限定在以女性為題材,因為女性導演也拍了很多以男性為題材的作品。那時的女性影展,只是租一個畫廊或咖啡廳放幾天,請大家來看,當然是小眾的。以議題為取向的電影,都是小眾的,女性電影、同志電影、實驗電影,等等,都是小眾的。

  女性電影的多元性

  張文中:即使是小眾的,臺灣的女性電影也在不斷擴張自己的影響力?

  陳明秀:其實看七年來女性影展的發展,也可以看出臺灣女性從事電影工作的成長。前幾屆,我們能找到女性從事電影的並不多,每年能找到一兩部、兩三部,就算不錯了,後來就越來越多,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女性在拍電影,類型也是不拘的,紀錄的、劇情的、動畫的,以及實驗片,都有。到了我這一屆,有五六十件來徵選,算蠻多的。

  張文中:除了人數的成長之外,女性主義的意識是不是也得到更自覺的強調?

  陳明秀:一開始,那些女性導演可能還會比較關注女性議題,比如前三四屆都是這樣,女性意識可能比其他人更敏感一點,雖然每個導演處理的題材不是很一樣的,但是可以看到大多是以女性為主體,以女性為主角,以女性為故事。不過,以後從事女性影像的越來越多,人口多了,可能性也變得多了,多元性就增加了,於是,這些女性導演們也想關注其他的議題。即如黃玉珊説的,從第一屆女性影展以來,從兩性平權、性別差異、性偏好、婦女運動、女性身體和情慾自主、家庭中的女性角色、母親和子女關係、歷史身份的認同、媒體中的女性形象、同志與愛滋、女性與醫療、記憶與傷痕,都是女性影展包容及採討的主題。而在類型上,則有劇情、紀錄、動畫、實驗等種類,為開發女性藝術家的潛力作了最佳見證。

  張文中:這種多元性,在已經完成的七屆女性影展裏,是如何得到呈現的?

  陳明秀:我手頭有一本書,是由臺北市女性影像學會策劃的,書名叫《凝視女像——56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從第一到第六屆的女性影展主持人,對此有一些介紹。黃玉珊的第一屆已經説了,第二屆是遊惠貞主持的,她是紐約大學的電影碩士,那一屆黃玉珊的《旋轉乾坤的女人》和簡偉斯的《等待月事的女人》都有相當的深度。前者拍的是來自不同領域的女性聲音,透過採訪和紀錄片段,呈現出身處臺灣的女性如何掙脫女性價值觀的制約,以及重構女性主體的思考;後者是描寫一個臺灣女留學生在生理週期紊亂的焦慮與期待中,對成長的回憶以及對留學生活的反覆思量,在敘事結構上,以第二人稱的旁白(攝影機)與第一人稱的獨白(被攝主角)交進進行著女人與女人的貼密的對話,蠻有特色的。

  男人主持"女性影展"

  張文中:聽説第三屆女性影展的主持人,並不是女性,而是一個男性,而且主題也是很聳動的:"女性情慾與身體"?

  陳明秀:對,那一屆主持人是個男性,陳儒修教授。他是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的電影理論博士,對女性的主體意識有個人的研究興趣,那一屆在臺灣傳媒的迴響蠻大的。這一屆影展有四個單元,一是"女人私房話",放了一部美國的《好女孩不該做,女孩做得好》,讓全場清一色的女觀眾關起門來討論自己的身體和情慾,連陳教授自己也排除在外。二是同志議題,美國拍的《穿白紗的女孩》是女同志結婚的紀實片。三是好萊塢電影中的東方女人。四是"情愛紀事",本土女性影像的展示。朱芍蓁的《傳真機》是一部動畫片,構思很特別,説一個女人因為想男人,傳真了一個香艷性感的紅唇給他,男人正在睡覺,紅唇自己攀上桌面,吸了幾口男人前夜未吸完的煙,卻被男人打翻的酒淹沒了;女人再傳來兩行眼淚,卻被室內的冷氣風乾了;女人等了男人很久,決定最後一次傳真給男人自己哀怨的眼神,哀怨的眼神攀上了男人的床,她終於看到了。還有蔡秀女用個人的積蓄拍了《少女夢景》,説一個名叫夢景的十七歲少女戴著白色面具,寂寞地站在窗前,在夢與現實的縫隙中,一隻白老鼠闖進她的生命裏,她珍視它,好像面對一個神秘的戀人,可是母親卻把它視為邪惡的異物。在虛幻和現實之間,輕輕劃開了少女的夢和愛,對照成人世界的陳腐和現實,少女的世界是純粹美麗的。簡偉斯的劇情片《小珍和她們》拍的也是一個十七歲的女孩,説她一年半前在一家KTV坐臺遭到警方查獲,在一次訪談裏,她敘述小時候受性傷害的經驗,後又因父母離異,父親經常施暴而逃家,流浪街頭的結果,小珍不斷遇到誘拐街頭少女從娼的三七仔,從此她開始了輾轉于茶室、賓館和KTV,坐臺陪酒和出賣身體。

  讓女性大鳴大放

  張文中:是不是每一次"女性影展",都有一個特別設計的主題?

  陳明秀:是的。在法國社會高等科學院修讀博士的蔡秀女,主持了第四屆女性影展,有五大主題,分別是愛滋關懷、亞洲女性聲音、性別表演與解構、身體與感官、陰影與創傷。第五屆是葉姿麟主持的,她原來是學生物學的,這一屆主題有四個,一個是身體與權勢,主要是延伸探討近年來臺灣社會所面臨的男女平權問題、婦女墮胎所引發的對身體主權的迷思;第二個是性別、慾望與社會角色,探索女性在社會上所面臨的兩性互動,以及多元性別的問題;第三個是新世紀女子求生術,凸顯當代女性在傳統責任與自我追尋中所面臨的各種處境及其處理方法;第四個是一些實驗性短片,表現一些女性導演的創造力和想像空間。第六屆的主持者是林書怡,她是在美國波士頓學大眾傳播的,也是在這一屆規定了女性影展的幾條標準:女性影展必須由女性導演所拍攝,是一個讓女性大鳴大放的場域,處理與女性切身相關的議題,而且不得歧視女性和必須具有藝術創意。

  張文中:你主持的第七屆女性影展,是不是也有一些什麼特別的設計?

  陳明秀:也有的。比如"世紀女性,臺灣第一"的系列,拍的是近代臺灣從事各行各業的第一個女性,一共有八部。陶幼春的《陳進》,拍的是臺灣第一個女畫家,陳進身處臺灣光復前後的充滿災難和變動的時代,十九歲隻身前往日本求學,四十歲晚婚,仍然堅持創作為唯一志向,一生堅持不向現實妥協,是一個追求自我實現的堅毅勇者。陳麗貴的《蔡阿信》,拍的是臺灣第一個女醫生,蔡阿信在重男輕女的時代,到東京女子醫專學醫,苦讀幾年,然後學成歸國,一手創辦臺灣第一所産婆學校,造福女性,縱使經歷了離婚離鄉之苦,她仍然熱愛和執著醫學。黃玉珊的《許世賢》,拍的是臺灣第一位女醫學博士,後來棄醫從政,許世賢經歷了"二二八"、"《自由中國》停刊"等政治事件,是一位備受推崇的鬥士。蔡秀女的《謝雪紅》,拍的是臺灣第一位女革命家,敘述謝雪紅傳奇性的一生,如何從一個不識字的童養媳蛻變為臺灣共産黨的領導人,二二八之後謝雪紅去了大陸,是第一任的臺盟會長。簡偉斯的《陳秀喜》,拍的是臺灣第一位女性主義詩歌的先驅者,陳秀喜憑自學寫詩,生平感人。簡偉斯的另一部《楊千鶴》,是拍臺灣第一個女記者,在日據時期楊千鶴以日文寫作,一生經歷豐富。周旭薇的《郭美貞》,拍的是臺灣第一個女指揮家,多年來郭美貞活躍在古典樂壇上,晚年患乳癌,有獨特的生命經歷。還有郭珍弟的《王執明》,拍的是臺灣第一個女地質學家,王執明以專業為生命,不辭勞苦,深入崇山峻嶺,在一個男性主導的學術領域中走出自己的一片天,近年來更退而不休,全力推廣科普教育,一生與石頭為伍,與山水同行。這一系列的構思,是我們想從臺灣歷史上以男性為中心的傳統社會裏,由一群女性影像創作者在歷史的煙塵角落裏,發現一些獨特的女性,呈現這些女性如何突破重圍,發出一己獨特的聲音。

  女性電影的新追求

  張文中:好像已經有點重塑女性歷史的味道了。女性意識,或者説女性主義,實際是對男性主導、男性霸權、男性中心社會的歷史意識與傳統意識的一種反抗或挑戰。在這一屆女性影展,這樣的聲音似乎仍然是主旋律?

  陳明秀:只是在紀錄片裏這種意識比較多吧,劇情片的批判意識不會那麼強,它要顧及到能不能處理這個議題。而且,在臺灣,女性主義特別熱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四五年前,這個議題還比較熱。現在談的,可能是一些比較細緻的問題,不再是那些大的訴求,不再是那些對於父權的批判和反省。因為經過前幾年的開發,女性的機會明顯比以前多了一點,現在會比較注意在這樣的機會之下怎麼樣去開發她們現在已經擁有的資源,把事情做得更好。像這兩年,女性拍電影真是很多,有一兩個不錯,不過好的是蠻難得一見的,整體來説還需要提升。

  張文中:你個人喜歡哪一些作品?

  陳明秀:我比較注意看一些動畫片、實驗片,因為那些劇情片或紀錄片比較容易得到大眾的欣賞,但是動畫片比較不容于大眾,而且需要一些技巧上的訓練。現在那幾個都非常年輕,有的還在學校裏,有的出國去學動畫。像史曉筠的《女子》,用水墨來做動畫,説一個臺灣女人從誕生到成長的經歷,完成她人生的任務,她用了一些太極的符號,懷孕了,生了一個小孩,後來她的愛人離開了她,她獨立帶著小孩,可以看到她在抽象的領域裏表現出她的女性意識,是蠻有趣的。

  張文中:用輕鬆的方式,呈現嚴肅的主題,或許也正凸顯了女性導演處理題材時的細膩取向?

  陳明秀:還有一位女性導演王小棣,也是我喜歡的。她是拍電視出身,在七年之前,她就開始做劇場和電影,她最近的一個作品叫《魔法阿媽》,結合動畫和劇情,她在題材的開發上,不太注重女性的視覺,不像黃玉珊那麼強烈。像《魔法阿媽》,講一個阿媽的故事,就像我們印象中的阿媽那樣,她什麼都會,甚至會通靈,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拍得很好玩,很輕鬆,我覺得這是她成功的地方。臺灣的導演有一種普遍的現象,就是太嚴肅,不分男女都是這樣。可能因為臺灣的歷史,過去二三十年的體制下面蠻沉重的,新電影出來,像侯孝賢、楊德昌這些人,他們關注的題材也都非常嚴肅,關心的議題非常大,大部分的導演都是一股勁往那個方向走,而且,蠻多的得到國際影展的肯定,但是離臺灣的觀眾卻越走越遠,臺灣的電影讓臺灣的觀眾很難以下咽,因為那些題材太沉重了。但是王小棣不同,她願意走出那種以歷史社會為背景的、太沉重的政治意涵和社會批判,我們現在反而不想強調那些東西,當然那些東西是重要的,但是你怎麼去處理它?如果你還是停留在街頭抗議,或是直接批判,那不叫做電影藝術,那只是某種宣傳片,女性運動的宣傳片,或是政治運動的宣傳片。我們希望看到的,是更不一樣的東西。這是我們很期待的,也是現在缺少的,需要我們去發掘的。

  張文中:這一屆"女性影展",有沒有什麼值得關注的新人?

  陳明秀:有好幾個,有的還在學校裏。像吳靜怡,還在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三年級,是我們很看好的一位。之前,她拍過《玉米火腿可麗餅》,是關於女同志的.這次她拍的《日南》,是拍她媽媽。她媽媽在她出生一個月的時候,就離開她父親,跑到另一個城市,她用攝影機去找回她媽媽,探究她媽媽為什麼要離開她父親。她媽媽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女性,她父親卻比較古板,本來之間就不和,她媽媽離開後到另一個城市生活,變成人家的小老婆。她一直沒有機會去了解她的母親,她決心去追尋她母親的過程,知道她母親為什麼會走上這條路,最後她發現她沒有她母親勇敢。我們覺得,她是用一種非常細緻的手法來關心女性。

  不只關注女性題材

  張文中:我看到你們"女性影展"的海報,英文譯為Women Make Waves,也可理解為女性在興風作浪。這種興風作浪的女性電影,與社會上女性主義運動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陳明秀:臺灣的女性電影,在最初階段,與社會上的女性主義運動有很大的關係,甚至大部分是同一批人在做。比如,她們拍的片子,可能得到一些女性團體或基金會的支援。早期拍的紀錄片,也是想用這些影像喚起大眾的前衛的思維,比如女性的工作權、女性的生育議題,等等,很多問題她們要用影像來呈現。在臺灣,是有一批人相信影像呈現的力量的。女性主義運動的早期議題,常常是反抗父權,爭取工作權,爭取平等權等等,而那時女性電影所處理的議題也大都是這些,是批判式的。不過,到後來,社會上創造了更多的機會給女性,從事女性影像的人口越來越多,她們關注的議題也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多的女性導演不再願意把自己作為宣傳的工具,不想再文以載道,而且,她們可能不想説我只是在做女性主義的影像,我還可能不只是在關注女性的題材,還要嘗試更多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包括對於電影美學上的反省和思考,或是對於形式的超乎議題性的探索。

  張文中:這一屆"女性影展",資料上説,臺灣本土的作品有五十多部,再加上島外的參展作品,一共近兩百部,聲勢還是相當大的。

  陳明秀:對。前幾屆,還有大陸的女性導演送來的參展作品,比如九四年的第二屆有胡玫的劇情片《女兒樓》,去年也有李紅的紀錄片《回到鳳凰橋》,拍四個從外省到北京謀生的年輕女性的故事。今年這一屆本來也有,可是後來沒有收到。我們期待海峽對岸的女性導演,也來參與我們的女性影展,一起來探討女性的共同議題。

編輯:賀晨曦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