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臺南市文化園區介紹

  時間:2008-03-07 14:22    來源:台灣網     
 
 

 

劍獅


  孔廟園區

  簡介

  明鄭時期以十字街所發展的四坊已成形,分別為東安、西定、鎮北及寧南四坊。城內重要建築的佈局仍是以四坊為基礎,東安坊有社稷壇、縣儒學、崇文書院、府城隍及臺灣府署;寧南坊有府儒學、東海書院;鎮北坊有縣城隍、臺灣縣署、總鎮衙及城守營等軍事機關;西定坊較繁華,有不少民間的廟宇及商業街。孔廟文化園區以孔廟為軸心,向外擴展,包含有明清時期的寺廟(例如鄭氏家廟、德化堂)、街弄(柱仔行街、鹹菜巷)以及日據時期的公共建築,構成了一個絕無僅有的歷史街區。

  無論任何季節、任何時間走進臺南孔廟,都會不自覺的被它清朗疏闊、質樸簡約的空間氣氛所吸引。並不僅僅因為它是宗教性廟宇,更重要的是孔廟因時間因素所蘊釀形成的歷史感,以及空間經營所呈現的宜人尺度。

  園區商家特色

  該園區是臺南市有名的咖啡快餐區,以南門路為中心向建業街、樹林街、南寧街及五妃街擴展,從早期南門庭園到現在各式商家林立,每家皆有獨特美食吸引老饕。不論是用餐或喝咖啡,該區都應有盡有。且伴著古跡,品嘗起來別有一番風味。該區有一間50年老店,堅持使用上等原料的白砂糖及逆滲透水制棒冰。該區內有一條最具人文氣息的街道——府中街,街區內有面攤、餅店、涼水店、泡菜鋪、服飾店及咖啡店等等,每間店皆具特色,成為休憩的好去處。

  安平園區

  簡介

  安平,古名一鯤魚身,又名臺窩灣,是臺灣文化的源頭,也是“臺灣”名詞的肇始。因而本地遺留了豐富的政教遺跡與人文風采等文化資源,要了解臺灣歷史必須從安平開始,從荷蘭人以臺窩灣為東方貿易的跳板,鄭成功以安平鎮為反清復明的政治中心,清代以效忠裏為臺灣海防的水師重鎮,一直到清末西方帝國打開中國門戶時也不忘以安平為通商港口,都可顯示安平在臺灣歷史上獨一無二的顯要地位。

  安平墻門及劍獅

  安平的各種傳統住宅,大都有墻門,安平典型的墻面在式樣上就是傳統建築的集合造形。它具有斜屋頂、隅角起翹、結構肢件和層層挑出等特色。安平的墻門,大體來説可分為三部份:一為磚砌層層交替的頂部,上以四披水的頂蓋,屋脊上有時還放避邪物;二為門楣,上有浮雕或彩繪劍獅,兩側有薄磚組成葫蘆形狀的收頭,以示吉祥;三為磚砌門柱的開口,即進出之門。

  安平劍獅是傳統民宅常見的避邪物,緣于清朝時的水師駐紮之地,軍人常將刀劍、盾牌挂于門上,以威嚇宵小,或制劍獅擋煞制衝,避邪祈福,兼以鎮宅,俗成使然,各式各樣的劍獅在安平形成地方特色。

  園區商家特色

  該區由於靠海,漁撈養殖業盛行,故點心小吃大都與海有關,頗負盛名者如蝦卷(周氏蝦卷)、蚵卷(陳家蚵卷)、蚵、蚵仔煎、虱目魚丸(古堡街上商家)、鮀魠魚羹、蝦仁肉丸(天后宮廟程),均精巧美味又兼價廉。且該區有著臺灣第一街之稱的延平街,街道上佈滿蜜餞店、童玩店、皮雕店、餅鋪、小吃店,各有特色,讓人目不暇接。該區也有幾家特色餐廳,安平慶平海産、強棒友魚及周氏蝦卷團餐部、安平貴記美食會館及劍獅程國姓宴等等,此外該區也有一些聞名小吃,例如安平路上的韭菜盒、安平豆花、蝦餅、劍獅餅及牛舌餅等,挑動著觀光客的味蕾。

  赤崁園區

  簡介

  赤崁文化園區曾是臺灣最早期移民的渡口,古稱“赤崁”,為原住民西拉雅平埔族赤崁社聚落所在,西元1625年臺南赤崁臺地已建立街市,荷蘭人、日本人和大陸居民都來這裡做生意,當時以大井頭為港口發展出十字大街(今民權路與忠義路十字路口)。所發展四坊已成形,到清乾隆中期已是當時臺灣最熱鬧的商業重心。

  赤崁文化園區歷經三百多年演變,無論舊街巷弄、古跡建築、或是百年傳統老店,都有著自成一格的歷史街區風貌。站在大井頭,面對東高西低海岸地形,依悉可感受到臺南地理的變化。

  園區商家特色

  園區密布著各級古跡與寺廟,並常常舉辦商業活動,一直是臺南市的歷史中心、商業重地。有著名糕餅店是臺南市許多廟宇辦理科儀供品的製造商,也是臺南市民年節喜慶採辦傳統糕餅的供應站。此外還有許多民生用品的傳統行業,如箍桶店、亞鉛桶店、燈籠店、香鋪、以及一間創業于同治七年的百年老茶鋪,古色古香的店中陳列各式各樣的茶葉,有的裝在早年從唐山採辦回來的陶質大茶甕內,有的以傳統四兩紙袋包裝,上印朱紅店號,顯現精選名山品質的傳統家風,頗有古意。這裡有點心小吃、雕刻店、繡莊、粉店以及一間開業百年的冬瓜糖工廠,年已八旬的老闆,每天早上仍然在灶邊親自熬製冰糖、冬瓜糖,遵照古法所熬煮的冬瓜茶遠近馳名,來此一遊喝上一杯,心曠神怡,可不虛此行。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