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親合併正式啟動
字號:
專家解析馬英九時代藍綠對壘與臺灣政局走向

  時間:2005-12-12 14:20    來源:     
 
 

  馬英九就任國民黨主席後,國民黨進入"馬英九時代",島內政局進入一個複雜的演變階段。國民黨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宋楚瑜和親民黨進一步邊緣化,國親融合的速度將逐步加快。民進黨執政氣墊遭受重挫,接班卡位戰趨於激烈,陳水扁提前跛腳的可能性加大。未來三年,藍綠對抗仍將是島內政局發展的主要特點,"獨"與"反獨"之爭仍將是島內政治鬥爭的主題。由於"藍消綠長"現象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泛藍軍2008年能否東山再起面臨複雜變數。

   一、國民黨重現執政契機,但2008年能否奪回政權仍面臨諸多挑戰。

  馬英九高票當選並就任國民黨主席後,已走出兩次"總統"敗選陰影的國民黨面臨新的形勢和機遇。國民黨通過黨主席直選和"十七全",完成了遷臺後的第四度世代交替,改組了權力核心,為加速改革提供了組織保障與發展動能。通過黨員直選黨主席、黨代表直選中常委等舉措,確定未來成立青年團,展現"民主"、"改革"形象。新黨及少數親民黨核心人士回流國民黨,國民黨整體實力逐步增強,"泛藍盟主"地位進一步鞏固。與陳水扁權謀善變、黑金腐化形象相比,馬英九的清新形象和"溫良儉恭讓"等特質,理論上較容易為臺灣選民所接受。馬英九代表泛藍參選2008年"總統"選舉的態勢趨於明朗,為馬化解黨內矛盾、重整黨務、部署2008年選舉提供了較為充裕的時間。陳水扁執政5年來毫無建樹,弊案叢生,民進黨形象不振,民調支援度下滑。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國民黨政黨形象大幅提升,政黨支援率和滿意度保持上升勢頭,高居島內各政黨之首。年代電視臺8月17-18日民意調查顯示,52%的民眾認為馬英九能建立一個清廉的國民黨,65%的民眾相信馬英九會改善國民黨的形象。島內各種民調數據顯示,國民黨的滿意度維持在35%-49%的高檔位,遠高於民進黨(24%-37%)。島內輿論認為,馬英九"代表著一股崛起中的新氣象",如果加速改革,拿出吸引民眾的論述,國民黨2008年奪回執政權的可能性將大為增加。

  但馬英九能否帶領國民黨在2008年選戰中奪回執政權,除了馬自身不能出錯外,潛在變數仍然很多。

  一是美國從其"以臺制華"戰略出發,不願看到泛藍2008年上臺執政。

  二是馬英九能否化解黨主席選舉恩怨,處理好與連戰、宋楚瑜、王金平的關係,能否真正實現黨內團結,能否有效整合泛藍。如果泛藍軍團結一致,尚有在2008年奮力一搏、奪回政權的機會。如果出現"分裂的泛藍軍對抗團結的泛綠軍"的局面,則奪回執政權幾無可能。

  三是馬英九能否大刀闊斧改革百年老店,改革能否得到民眾認同。不少民眾對陳水扁當局感到失望,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心甘情願地支援國民黨。如果國民黨談改革只是"雷聲大雨點小",仍將難獲中間選民認同。

  四是2008年選舉民進黨仍將以"統獨牌"、"省籍牌"為廉價的動員利器,馬英九能否突破"省籍魔咒",得到中南部民眾的認同,有待觀察。

  五是島內"臺獨"勢力的囂張氣焰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但 "藍消綠長"趨勢未根本改變。國民黨支援度和滿意度有所上升,只是吸收親民黨地盤的結果,泛藍基本盤並沒有擴大。民進黨2008年"總統"參選人的實力不容小覷,操控民意、煽動民粹、惡意中傷對手、資源綁樁等選舉手法,更是現階段的泛藍軍所難以匹敵的。

  二、"橘消藍長"趨勢更為明顯,國親融合將逐步加快速度。

  國民黨以民意、實力作為推動國親合併的後盾,逐步壓縮親民黨空間。宋楚瑜堅持"要走自己的路",抵制國親合併,今年年初以來更採取"扁宋會"、全力反對軍購案等一系列措施,尋找新的政治舞臺,突出親民黨價值,避免親民黨泡沫化危機。雖然9月7日舉行的"馬宋會"就共同監督民進黨施政達成共識,但"宋馬心結"未解,雙方在國親整合、縣市長選舉合作、軍購案等重大問題上的分歧依然存在。這意味著,國親合併仍有一段艱難曲折的路要走。

  但"馬英九旋風"的巨大威力、泛藍選民奪回政權的強烈願望和"大藍吃小藍"的結構性趨勢,將加快國親融合的步伐。

  一是從"立委"、"國代"選舉結果及政黨支援率看,國民黨作為泛藍核心的地位得到加強,"橘消藍長"的趨勢難以改變,親民黨泡沫化危機加深。

  二是馬英九"泛藍盟主"的地位確立,對泛藍陣營吸引力增強,宋過去累積的影響力大幅下降,對親民黨的領導權威大幅削弱。一些過去支援王金平的人馬開始向馬英九靠攏,新黨主席郁慕明積極推動泛藍三黨合併,宋楚瑜的得力幹將紛紛"脫橘入藍",充分説明瞭這一點。

  三是今年通過的"修憲案"中有關"單一選區兩票制"的規定,促使島內多黨政治格局向兩黨政治格局演進。泛藍選民將進一步向國民黨靠攏,親民黨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最主要的是,要求泛藍整合、奪回政權的泛藍民意難以扭轉。《中國時報》、《聯合報》認為,"馬英九旋風"是泛藍選民2008年奪回政權的想像,是泛藍選民認同的集體運動,是促使橘藍融合的動力。宋如果與泛藍選民唱反調,"只能將自己及同僚一起吹落于歷史的灰燼,永遠蒙塵"。

  三、民進黨執政危機加劇,接班卡位戰趨於激烈,陳水扁"跛腳總統"的時代將提前來臨。

  馬英九"泛藍共主"的地位確立,尤其是在2008年泛藍"總統"參選人提名戰中搶得先機,激化了民進黨內的接班卡位戰。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行政院長"謝長廷、"總統府秘書長"遊錫堃、"副總統"呂秀蓮等志在參選"總統"的所謂"三王一後",彼此明爭暗鬥,暗中加緊部署。依民進黨現行規定,2008年"總統"候選人黨內初選,黨員投票佔30%,民調佔70%,"三王一後"已開始展開"搶人大戰"。蘇貞昌利用年底縣市長輔選之機,培植地方樁腳。謝長廷和遊錫堃透過地方人脈,招募黨員。謝長廷還利用行政資源,厚植地方人脈。呂秀蓮主導成立的"臺灣心會"重新運作,加速在各縣市成立分會。呂還頻頻參加社團活動,增加媒體曝光率。

  陳水扁擔心新泛綠共主過早出現使其黨政權力提前跛腳,用"恐怖平衡"策略來壓制黨內接班卡位戰,確保"扁意志"的貫徹執行。《新新聞》週刊分析,陳水扁從南到北到處跑,"讓有機會問鼎2008年選舉的接班人,只能看著陳水扁一人表演"。

  由於馬英九聲勢看漲,陳水扁與"三王一後"在接班問題上的矛盾加劇,民進黨整體形象不振,聲勢下滑,民進黨內政權危機意識加深。黨內派系要求陳水扁提前舉辦黨內初選、早日確定接班人,陳水扁嫡系羅文嘉和部分民進黨新潮流係"立委"發起"新民進黨運動"以圖自保。隨著2008年"大選"日期的臨近,民進黨接班群和陳水扁攤牌的心情將更為強烈,黨內派系鬥爭將更為激烈。

  四、藍綠對壘格局將進一步強化,陳水扁施政更難有作為。

  陳水扁試圖利用馬英九跳脫"藍綠對抗"舊框架、爭取中間選票的心態,推動國、民兩黨合作,分化泛藍,以緩和藍綠對抗局勢,順利推動施政,成就其"歷史定位"。然而,馬英九就任黨主席後不久即採取一系列針對陳水扁當局的強硬措施,試圖"在民眾心中建立起在野黨盡責監督的形象",延伸戰略縱深。"立院"新會期開議以來,藍綠兩大陣營,尤其是國、民兩黨,圍繞謝長廷在"立院"作施政報告、審議"軍購條例"、"和促法"、"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草案及其他涉及"政績工程"的法案,展開激烈攻防。

  從過去5年藍綠對抗的歷史和現階段島內局勢的演變看,未來三年藍綠對抗的程度有可能更加激烈。除了"立法院""朝小野大"的格局難以改變、兩大陣營各自擁有的民意涇渭分明等結構性因素,以及2000年"連陳會"、今年"扁宋會"教訓慘痛、藍軍領導人不敢再與陳水扁合作外,還有其他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兩大陣營內部各政黨的相互競爭與牽制。親民黨在"馬英九效應"發酵和"民親合作"破局之後,強力反對"國、民合作",搶佔深藍市場,避免邊緣化。李登輝出於搶佔深綠選票的考慮,也極力反對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反對"民、國合作"、"民、親合作"。

  二是未來三年一系列選舉接踵而至,民進黨因政績乏善可陳,必將故伎重演,挑動政黨對抗、族群對抗、兩岸對抗。

  三是未來國、親兩黨將把反"臺獨"、推動兩岸關係發展,作為爭取島內民眾的新舞臺和對抗泛綠陣營的杠桿,而陳水扁當局仍將維持"拼政治"、"拼臺獨"的思維,以推動"二階段憲政"和"漸進式臺獨"施政,謀求"法理臺獨",深化"實質臺獨",鞏固泛綠票源。"獨"與"反獨"的鬥爭,將激化藍綠對抗。

  可以預期,過去5年多來執政陷入空轉的陳水扁當局,在未來2年來的時間內仍將難有作為。(作者 彭維學)
 
(來源:華夏經緯網)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