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親合併正式啟動
字號:
臺媒:臺經濟已站在地獄門口 民眾空前鬱卒

  時間:2005-12-11 16:01    來源:     
 
 

  台灣網12月11日消息 臺灣今年遭遇百年不遇的天災,還有二十三年來最低的貿易順差,甚至全亞洲股市都漲,卻只有臺股逆勢慘跌。根據摩根富林明投顧的調查,未來半年內,無意加碼臺股的投資人將近七成。
 
  對此,臺灣最新一期《遠見》雜誌指出,天災所造成的創傷遠不及人禍,島內民眾沒有一天像現在這麼鬱卒,對未來極度缺乏信心。大家走進一個大悶鍋裏:明明水已經開了,但不曉得為何鍋蓋老是衝不開。

  已經站在地獄門口

  夜店林立的安和路以前是臺北市乃至全臺灣最晚熄燈的地方,而現在,大排長龍的計程車陣不復可見。臺北的白天也比以前更混亂,每個捷運出口都站著十幾個人,硬塞給路人一大迭廣告傳單。

  只是,發傳單的人以前是十七八歲的工讀生,現在是四五十歲的中年失業工人。失業再加上九年以來最嚴重的物價上漲,人民的痛苦指數達到二十四年來的最高點。由於對未來信心不足,消費者也不敢再像過去那樣大把大把地花錢。

  即使臺灣汽車業龍頭也得承認,10月份自産車市場低迷讓他們嚇一跳。有業者表示,造成買氣中斷的原因,恐怕與近來島內政爭不斷,加上弊案頻傳有關;10月份股市連番下挫,也讓消費者失去信心,因而延遲消費。

  據悉,島內工業發展委員會轄下近一百四十個傳産公會,有近半數因為會員廠商外移、歇業而面臨關門的窘境。

  臺灣曾經走過比現在更壞的歲月,但從來沒有像現在,一股前所未有的絕望感,悶在很多人心裏,説不出來。反映在行動上,就是不敢對未來投資,不再大肆消費,對未來充滿不確定。

  正如一家外資法人對臺灣現況的描述:徘徊在天堂與地獄之間的十字路口,不知下一步會朝哪去。一位在兩岸投資藝術産業的臺商很激動地回應這份報告:“臺灣根本就已經站在地獄的門口!”

  政治狂熱影響投資

  《遠見》説,臺灣政治惡鬥的畫面每天像連續劇般持續上演,是衝擊民眾心情、教人煩悶的主因。受訪業者最迫切希望改善的事項,第一位就是“維持政局安定”,比例高達34%,遠遠高出2000年時的19%。

  神達總裁蔡豐賜回想,10月份,當大陸老百姓都在電視機前得意地觀看神州六號升空時,臺灣衛星電視傳來的卻是“立法院流血打架”的畫面。蔡豐賜心情的失落難以言喻。

  當亞洲股市平均上漲15%,韓國股市創下34%的上漲紀錄時,臺股卻下跌了1%。高盛分析師慕天輝一篇題為《What ailsTaiwan?》(臺灣生了什麼病?)的文章在兩岸臺商普遍傳閱。

  慕天輝認為,臺股下跌是因為臺灣對於選舉和政治狂熱,改善投資環境及基本政策的動能大不如前。加上兩岸情勢未明,統“獨”議題變成全民關注焦點,以致散戶看不到市場前景,紛紛賣股換現金,不願投資,也不再有期待。

  十年前剛到大陸時,滬錸光電行銷處長張鳴仁每次看到新聞報導臺灣亂象時,還會恨鐵不成鋼,但現在已經對臺灣沒太多感覺了,他感嘆臺灣已經是一個“被放棄”的地方。
 
  而臺灣前三大電子廠某位駐昆山的負責人,過去在大陸還會很仔細看臺灣報紙,現在只看完標題就丟掉。他曾多次向臺當局提出産業建議,但都得不到響應。謝長廷在擔任高雄市長時,曾找他去看規劃中的亞太營運中心,但看了之後很失望,“還遠不如海爾的營運中心”。

  臺灣漠視大陸崛起

  此外,臺執政當局的鎖島政策也是造成“悶鍋”的主因,許多人擔心臺灣日益被邊緣化,競爭力正逐漸消逝。

  中信集團董事長辜濂松最近在回答記者有關臺商外移大陸的問題時也表示,經濟不是政治可以影響的,到哪一個地方設廠,廠商考慮的是會不會賺錢;如果是不賺錢的地方,即使叫臺商去,臺商也不會去。

  《華爾街日報》形容,憑藉佔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及每年近10%的經濟增長率,中國已經成為企業界眼中新的黃金國。西方企業管理人士現在流行以“中國”來解決一切經營上的難題,紛紛將業務外包到那裏。

  大陸美國商會最近調查四百五十多家擁有中國業務的美國企業,有六成八的受訪企業表示在中國業務開始獲利,有七成的受訪企業表示大陸的毛利率高於全球平均值。

  特別是一些在本國營運困難的美商,紛紛在大陸找到企業的續命丹。惠普(HP)過去四年在大陸平均每年成長兩成;出現財務危機的汽車零件大廠Delphi過去十一年在大陸平均每年成長三成,2004年營收衝到637億美元;在美國大幅裁員的通用汽車,今年上半年在大陸共賣出三十萬輛車,比去年同期增加18.9%。

  《遠見》指出,眼見外商步步進逼,臺商反而受限于兩岸政治關係緊張,難以施展。難怪,在島內經濟主管部門的調查中,“改善兩岸關係”是製造業第二項希望臺當局做的事,比重將近三成。(言恒)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