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臺灣-公投制憲將臺灣引向何方?-兩岸輿情
兩岸輿情


 

中國《新聞週刊》:"臺獨"為何愈演愈烈?
 
 
  來源:      日期:2003-12-04 15:47

    “臺獨”愈演愈烈既與臺灣島內政治生態有關,又與“臺獨”勢力低估大陸決心、高估美方支援有關。

  近一段時間以來,陳水扁出於“大選”和“臺獨”的雙重需要,其冒險心態不斷加劇,公開宣稱明年“大選”是“一邊一國”與“一個中國”的對決。在離“大選”不到四個月的時候,陳水扁出此“險招”,顯然是想以小搏大,既是對全體中國人民的挑戰,亦是對“背後的最大靠山”美國的一次測驗。

  在面對如此多的阻礙力量的情況下,“臺獨”為何不退反進。

  首先,臺灣島內的“選舉政治”讓三大政黨比賽“臺獨”膽量,提出不負責任的競選計劃。自從1949年以來,大陸對臺政策的一貫立場是“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希望依靠人民的力量最終統一台灣。然而,最近臺灣島內的政治情勢卻是三大黨競相比拼“臺獨”的膽量,向選民開空白支票,引誘選民走向誤區。這表明島內的政治人物也在“寄希望於臺灣人民”。

  陳水扁提出2003年完成公投“立法”、2004年實施“公投”、2006年“制憲”、2008年實施“新憲”;國民黨、親民黨迅速反擊,提出比陳水扁更激進的步驟:本月立即實施“公投入憲”,2005年通過“公投”,制定並實施“新憲法”。不僅如此,國民黨還聲明並不反對“臺獨公投”和變更“國號”。民進黨、國民黨和親民黨是臺灣最主要的三大政黨,三黨都在比賽“臺獨”的速度,並以此來吸引選民。

  民進黨、國親兩黨的主張之所以能夠吸引選票,在於其將“臺獨”與人權、自由等多項選民關注的議題糅合在一起,具有較大的迷惑性;也在於各黨利用大選之機瘋狂給選民開空頭支票,而不向選民告知所要付出的成本。眾所週知,國民黨、親民黨本來在“臺獨”問題上與民進黨是有距離的,但近來受選情的壓力不得不緊跟甚至超越民進黨的臺獨主張。

  其次,陳水扁以臺灣島內人民的生命財産作抵押,將大陸的“耐心”、“愛心”當作可利用之機。大陸的一貫立場是謀求通過和平手段解決臺灣問題,但絕不放棄使用武力,不到迫不得已不使用武力。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大陸曾在《國防白皮書》中明確宣佈,“臺獨”即意味著戰爭,並曾使用軍事演習震懾“臺獨”分子。但是,這些並未讓“臺獨”力量回頭,陳水扁等人反而認為只要大陸還未使用武力,“臺獨”就可以繼續往前走,實際上是不斷在測試大陸的政策底線。

  去年8月,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論,今年又相繼提出“公投”、“公投入憲”和“制憲”等臺獨議題。對此,大陸再次給予警告,先後稱“堅決粉碎‘臺獨’”和“使用武力可能不可避免”。顯而易見,陳水扁等人再次未對大陸的警告給予足夠重視。使用武力是大陸遏制“臺獨”最後的手段,但是它又有可能難免會傷及臺灣人民的切身利益,這是大陸在臺灣問題上相當謹慎的重要原因。陳水扁正在利用這一點,一點點地試探大陸的決心。

  最後,美國對“臺獨”的模糊態度也助長了“臺獨”。布希政府上臺以來,確實曾做過一些反“臺獨”的努力,並多次警告陳水扁不要製造麻煩。一方面,布希將“不支援‘臺獨’”與“三報一法”相提並論,甚至將其發展為“對臺新三大支柱”之一。布希從上任初強調《與臺灣關係法》發展到講“三報一法”,多次強調堅持一中政策、“反對‘臺獨’”和“不支援‘臺獨’”。但是2001年4月,布希又稱“竭盡所能”協防臺灣,2003年6月改為“將在可能的範圍內幫助臺灣自衛”,前後差別明顯。

  由於美臺之間的歷史關係,美國長期以來在感情上同情臺灣、在意識形態上認同臺灣、在利益上與“臺獨”有交匯,因而常常做一些支援臺灣當局的舉動,讓“臺獨”勢力似乎有恃無恐。與此同時,美國內有一些長期支援臺灣的“鷹”派,他們在臺灣問題上既有部門利益,又有個人利益,有時不惜偏離美政府最高層的決策而支援臺灣。據11月11日臺媒體透露,臺灣定期資助美政要或學界重要人物,現政府中就有美國國防副部長沃爾福威茨、美國副國務卿阿米蒂奇等人,他們進入政府之前每次赴臺都會收到5~10萬美元現金。美在臺協會主席夏馨就是這些“鷹”派人物的代表,在10月訪台時,她在“協防臺灣”、“公投”、“大選”等議題上均有偏離布希政府基調的談話。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